赵杨在制作中式面点。本版摄影青年报记者施培琦
除了馒头、面条、水饺,还能说出更多中式面点吗?在最近热播的节目《中餐厅》中,来自上海长宁区的国家一级面点师赵杨展示了云朵小馒头、舌头饼、天鹅酥等各类中式面点,让人感受到别样魅力。从美术生逆袭成国家一级中式面点师,生于年的赵杨挥洒了无数努力的汗水,如今她是学员口中的“小羊老师”,她想让中式面点被更多人看到。
青年报记者周胜洁
美术生学做中式面点5年就出师
走进新长宁集团教育培训中心8楼的面点教室,身材娇小的赵杨迎了上来,她留着齐耳短发,笑声爽朗。她有着颇有底气的头衔:国家一级中式面点师、国家三级西式面点师。平时在面点课堂里,她带领学员练习揉面、搓条、包捏等基本功,再学做小笼包、咸蛋黄烧麦、桃酥、鲜肉月饼等一系列中式面点。
现场,赵杨打算做几个“简单”的船点。船点是由船娘制作的既好看又好吃的点心。只见赵杨准备好红、黄、紫、黑、白等几个面团,先搓圆一个红色小面团,再揪下一个白色小面团揉捏成碗状,把红色面团放入“白碗”中,尽量用虎口、手掌触碰面团,捏揉中寿桃的形象就已呼之欲出,再用小工具在寿桃上压痕,一个白里透红的寿桃仿佛拥有了生命力。赵杨还用绿色面团做了两片长叶贴附在寿桃上,前后不过1分多钟。她制作的船点小黄鸡,抬起一只鸡爪,萌态尽显;她制作的花朵花瓣,会在粉红色面团里加入黄色,渐变的色彩提升美感。“制作船点时要抓住物品的形状、特点,不一定每个细节都一模一样。”
赵杨觉得船点讲究配色、物体形状,和绘画时讲究色、形、光影是一样的。其实她的起点不是做面点,而是绘画。学了十多年素描、色彩,考入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这名长宁小囡是名地道的美术生。她从小还喜欢手工艺制品,更喜欢甜品制作。记得小学时中午回家吃饭,一次路过蛋糕店,裱花师傅在透明玻璃房里认真为蛋糕裱花,赵杨停下脚步在窗外围观,看完了两个蛋糕裱花才惊觉糟糕,等跑到学校发现,下午第一节课已结束。
爱甜品,动手能力强,还有美术功底,都为她后来的选择做了铺垫。
毕业后,赵杨找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但却一直没找到人生努力的目标。直到看了新长宁教培中心初级面点培训班的招生信息,赵杨冲去报名点:“我要报点心班。”她以为点心制作包含了蛋糕。但上了几节课学了包子、葱油饼,却迟迟不学做蛋糕。“小姑娘,我们是中式点心培训,不教西式面点。”招生老师的回答点醒了赵杨。
既然进入了中式面点的世界,勤奋的赵杨便铆足了劲,她反复磨练“手上功夫”,背包里、家里到处都是她捏的面团,坐着、走着或是跟朋友聊天,手里都会拿着面团反复捏来揉去,直到面团变硬,再也捏不出形状。通过“魔鬼”般的练习,赵杨的面点制作技艺突飞猛进,老师在课堂上教的点心,她很快就能复刻出来,身边的同学经常向她讨教经验。
学习之余,赵杨进入了各大点心店、餐饮店和五星级酒店加强“实战”练习,还花时间去图书馆阅读有关面点制作类的书籍,只要看到有感兴趣的便拿出笔记本,抄录下来回家研究练习。
仅用了5年时间,赵杨便跳级完成了中式面点的初、中、高级课程,从一名美术生快速转型成一名专业的中式面点高级技师,还多次在国内外的各大比赛中获奖。
去各地寻访民间手工艺人
年,赵杨回到新长宁集团成为一名面点老师,闲暇之余她会去中国各地寻访民间的传统面点手工艺人,学习地方特色的传统面点。“中国面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我要尽可能地多学习记录。”
打听到苏州有位聋哑老爷爷做梅花糕很出名,而从事汽修工作的儿子不愿传承父亲的手艺,赵杨和他们沟通多次才答应可去现场学习。寒风凛冽的冬季,凌晨3点多,她赶往苏州,老爷爷早已等在那,他从如何生火开始教学,给出原料、配方,还进行现场操作。软糯的梅花糕出炉,赵杨咬上一口,外面甜脆,内馅现熬的豆沙很香,吃起来比一般的梅花糕口感更丰富。那天,赵杨从凌晨待到下午才走,“太有收获了,老爷爷倾囊相授,是真正的匠人。”
为了一只原料只有面粉和鸭蛋的甜咸饼,赵杨还跑去嘉定拜访老奶奶学习制作。印象中面粉和鸭蛋需要揉透,在现场她发现,老奶奶只是稍微揉捏,放了糖、板油,折起来擀面,再烙。她尝了尝新鲜出炉的甜咸饼,饼很厚,表层粗糙酥脆,里面又很绵软,这样的制作技艺让赵杨很受启发,“高手在民间,自成一派的工艺方法值得学习,每次回去我都会总结工艺技法。”
寻访之余,赵杨的工作、生活一直都在上海,每年不少赛事、展会、交流会能让她便利接触各类信息和资源,很多大师也会来上海授课,大环境的相融相通让她的面点技艺得到了飞快提升。但让她略感遗憾的是,大众对中式面点的认识有限,更不知其博大精深之处,“我想做好面点培训,包括选择参加《中餐厅》节目,都是想让更多人感受中式面点的丰富多彩,就算不能让所有人都吃到,但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青年报记者周胜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