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的物质很丰富了,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尤其在魔都上海,随意就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若仔细观察,很多犄角旮旯之处还能发现很多物美价廉的美食,对于上了年纪的让来说是无法释怀,对于年轻让来说是好奇满满!到底是啥,请往下看:
刨冰
现在冷饮是非常丰富,而在上世纪物质不丰富的八十年代,一款刨冰可是人们的主要解暑佳品,一个个透明的玻璃杯或塑料杯,地下室放着半杯绿豆、赤豆、桔子汁或酸梅汁水。杯口盖上一块冰霜,故意让吃客自己动手,用金属匙将冰霜慢慢捣,使其陷到杯子里后与里面的馅料混为一体,吃到嘴里一股冰凉的感觉真爽。
碎碎的冰块,再加上甜甜的馅料,再与牙齿的碰撞声发出清脆的响声,真是越嚼越有味道。
油墩子
这种美食在上世纪属于街头风景,支起一个小炉子,上面放个油锅,旁边再分别放两个脸盆,一个里面盛着拌好的白萝卜丝,另外一个里面是湿面粉,再加上五六个小模具。操作很简单:
先在模具里浇上薄薄的一层面粉打底,然后再放上一小把萝卜丝,最后再周围均匀浇上面粉后放入沸腾油锅即可,面粉在高温下会变得金黄,周围变硬后就会脱离模具后自动在油水中翻滚。
从油锅里捞出来后不能用手直接拿,要专门用几张牛皮纸包住后才能缓解烫手感觉,尤其是大冷天路边买一个油墩子,一边走,一边走,松脆的外缘加上内里脆脆的萝卜丝,再加上萝卜丝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葱香味,别有一番风味。
生煎包
看着如今热门的小杨生煎就使大家想起了其前身,那就是曾经遍布在上海大街小巷的生煎店,这可谓是一个当地“国民”级的日常美食喽,其实生煎表面看似普通,但在制作过程中略微复杂一点:
采用的肉馅既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肥,这是因为瘦肉在高温下会变硬,吃起来硬邦邦,若是太肥会导致口感油腻,很容易饱腹。在挑选肉时都是以肥瘦参半的五花肉为主。在高温下,即使瘦肉变硬,在受到肥膘的融化后也会变酥。
然后在肉馅里额外的添加一层皮冻,也就是我们在品尝时从里面流出的汁水,这与小笼包异曲同工,在烧过程中为了防止生煎包的外皮粘锅,要时常在里面加水起到润滑作用,水要是太多会导致生煎包的外皮变软后里面的肉馅外露,若是加得太少,则会在高温下变得无济于事,这也是一门学问。
生煎包的是一头硬,一头软,硬的地方色泽金黄,软的地方涂有少许芝麻与香葱。品尝时回味无穷!
后记
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很多人所喜欢的,它们给吃货们的味蕾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激发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若各位的家乡有何美食,欢迎你们的再次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