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饭店的前身是上海市曾经久负盛名的鸿运楼酒家,从最初的鸿运楼酒家到现在的上海饭店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了。
年,鸿运楼酒家成为上海市商业系统首批公私合营的企业。年,经商业批准,鸿运楼酒家光荣地成为大批支援内地建设的企业之一,同年10月,鸿运楼酒家在太原市钟楼街开业,并更名为“上海饭店”。
对于太原市的年轻市民来说,“上海饭店”这个名字或许没多大印象,但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太原”来说,上海饭店简直如雷贯耳。作为当时与林香斋、晋阳饭店齐名的“太原市三大饭店”之一,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在那里吃顿饭,简直可以在朋友圈中侃一天。
上海饭店价格较贵,但味道很好。在那个时候,大家收入都不高,全家在这里吃一顿,能抵得上一个人大半月的工资,这对多数人来说有些“奢侈”。而像囊中羞涩的食客,大概也只能点些没有什么名头的菜肴,可大家吃得很快乐,吃得淋漓酣畅。
当然贵也有贵的道理,上海饭店做菜非常讲究,因其“选料精细、刀工精巧、配菜讲究、烹制独特”而享誉太原城。这里的菜肴风味清鲜,肥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鲜香、清淡适口,甜咸适中,南北皆宜。那个时候,上海饭店的名菜有“三鲜脱骨鱼”“三套八宝鸭”“全福鱼翅”“龙井虾仁”“八卦鱼肚”“香酥鸡”“于烧鱼”“咕老肉”“蟹壳黄“等数十种,口味各异,造型也别具一格。
在以后的几年中,上海饭店又广收博蓄太原本地流行的晋、豫等菜系特点,并使之融会贯通于本店成熟的传统烹饪技法中,逐渐形成一种极具本店特色的“集百家菜系于一身,冶千家精粹于一炉”的新“上海菜”。当时,上海饭店的厨师张家富、许士荪、张社杜、邵陪美等,在年的全市财贸系统技术大比武中均获得“烹饪名师”称号(当时最高称号),在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的“太原市十大烹饪技师”中,上述四人全部上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跟随这四名前辈习业的弟子遍布三晋大地。
年,上海饭店开始拆除失修破败的以木结构为主的旧楼,并在原址重建砖混结构的新上海饭店。重新开业的上海饭店,有职工余人,以经营沪菜、沪点为主,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低档有便饭快餐、风味小吃;中档有便宴小酌、时令饭菜;高档有鸡尾酒会、高级宴菜席、鱼翅席。那时的上海饭店门前更是人潮涌动。
说起过去上海饭店卖得最好的产品,原来住在钟楼街附近的李阿姨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上海小笼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饭店是太原最高级的餐馆之一,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高大上的地方。那是我第一次进这家餐馆,上二楼,进了一个小包房。至于吃的什么,记不清了,只记得有小笼包子,因为好吃又有名。”
在她的记忆中,当时上海饭店的名菜名点有近百种,最为热销的就是被评为太原市优质产品的“上海小笼包”。每到开门营业时,到饭店就餐的顾客就排起了长龙。据说这种包子由从业三十多年的名厨冯连生制馅,具有皮薄馅大、卤汁饱满、鲜美可口、入嘴“一口汤”的特点,曾多次受到国内外宾客的称赞。
家住桥头街的史先生对上海饭店的开花馒头印象最深。他说,那时,他特别喜欢到上海饭店买馒头吃,因为他们做的馒头跟别家不一样,是开花馒头,每个馒头开花四瓣,不仅好看,而且吃起来特别甜。饭店卖馒头的师傅告诉他,吃起来有点甜的开花馒头是因为他们在面粉里放了糖。能吃个白面馒头就高兴得不得了的年代,若能吃上白面开花甜馒头,那感觉能让人记一辈子。
当时推出的小吃也别出心裁。上世纪80年代,上海饭店原址改建后,大门长廊开设了三个方便窗口,供应“奶油花色蛋糕”“果酱卷筒蛋糕”“香脆酥麻花”“夹沙糯米炸糕”“麻仁糯米凉团”“淮安撒子”“松子枣泥麻饼”等方便食品,个个都能称做现在的网红产品。
未来,钟楼街这条老街无疑将迎来一次涅槃重生,以她最美的容颜展现在我们面前……
上海饭店即将跟随钟楼街亮相,让我们带着对上海饭店最后的记忆,一起期待上海饭店再次归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