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懒惰,不喜欢记东西了,积攒了很多的文字债,多得让自己麻木。今天突然想写些句子了,看看它们久违的模样怎样地,再从自己的指尖流泻。
于是就在堆积如山的文债里翻检,到头来发现最放不下的,还是一样妈妈做的小吃——清河菜豆腐。它隔了些许陈旧时光,将一袭天真的菜豆之香,柔软地向我弥漫过来,让人心咯咯一声,悄悄松动。
我的记性不算好,很多事情都记得模糊。但妈妈做菜豆腐的情形,总那么清晰。
其实最多的时候,我们的餐桌的主食上馒头和小米饭汤。这两样东西的地位雷打不动,不好吃,也离不了。连吃日久,妈妈认为需要给我们换换口味的时候,就用菜豆腐来调剂一下,活动活动我们快要厌倦的食神经。每当她做了这个决定的时候,她的嗓音就轻快上一个八度,仿佛即将做一件极有趣味、极有成就感的事情,用不容置疑的问句说:“咱吃菜豆(儿)腐呀?”她把这个“豆”字说出了儿化音,仿佛加了这个音,就大大提升了香味和口感,从里到外透出对这样东西掩不住的喜爱和向往。于是我和杜蕾就积极响应,拉长了鼻音撒娇着回应:“嗯,行喽——”爸爸也附和:“啊,吃呗!”唯有小三儿是不吃的,因为她生得晚,基本是吃春都火腿肠和小笼包长大的,到这个时候她宁肯去泡方便面。即便这样菜豆腐也是要吃的——因为做菜豆腐的那个过程,比全家包饺子更生动,更鲜润,更有趣味呀,整个场景都浸泡在菜豆的香气里,掺着妈妈的碎故事和爽朗笑,弥久不散。
“咱吃菜豆腐呀?”其实,妈妈的询问更像是一种提议。提议通过后就要提前一天做准备工作了。菜豆腐的主要食材是黄豆,需要头天晚上把豆泡上,等第二天早晨,豆子泡发了,好使了,妈妈就开始忙着刷她心爱的小石磨了。石磨分上下两片,上片有个木把手,下面多出一围凹槽,供研磨出的豆浆流出。磨豆的时光是我记忆中最温情的。妈妈把石磨搬到小木凳上,垫上块抹布防止打滑,石磨下对着放好接豆浆的盆子,准备就绪了。这个时候我们是插不上手的,却乐得搬了小板凳坐在桌前去看。豆子们经过一夜浸泡,已经胀鼓鼓,水灵灵的了。豆子捞出来略洗,重新泡进清水里。妈妈左手持磨把,右手舀起一饭勺掺着水的豆子,准确地倒进磨洞里,小石磨骨碌碌转起来了,乳白色的豆浆开始从下部缝隙里渗出。磨豆子也是个技术活儿,拐磨子的速度和填豆子的速度必须配合到刚刚好,豆子和水的比例也要随时调整——豆子填慢了,石磨上下两片空磨,会研出石粉,吃的时候就会牙碜;刚开始磨时要豆多水少,逐渐地要多加水,好把磨盘间的碎豆和豆浆冲刷干净,堆积和空磨都是必须要避免的。另外,拐磨子的圈数也是有讲究的。同样一把豆子,磨得圈数多了浆汁细腻,圈数少了就留下大大小小的豆瓣碎块,妈往往在磨豆最后特意磨些豆瓣出来加到豆浆里,这样煮出来的菜豆腐才有嚼头。
菜豆腐的主要功夫就在磨豆了,其实就是用小石磨自制豆浆,这道工序完成之后,剩下的就十分简单了。把磨好的豆浆和豆瓣放进锅里,加适量水,小米,同煮。这个煮的过程也十分关键,豆浆不断地沸出沫子,你得不停地用勺子搅拌,防止糊锅——这个看锅的环节我经常做,搅到手酸,生怕糊了被妈训。待煮到豆熟米烂时,再把切得碎碎的青菜放进去煮,最后加少许盐调味,菜豆腐就做成了。黄灿灿的小米浸在乳白色的豆浆里,青菜星星点点,豆瓣若隐若现,米香,豆香,青菜香,三种香交融在一起,成为菜豆腐独有的香,也成为了记忆中永久的香。
菜豆腐还有几个小小的品类,我模糊听妈妈常说,但没有仔细分辨过。作此文之前,专门请教了妈,大致有以下三种:豆浆中只加小米煮成的,叫做“甜磨子”或“磨糊子”;青菜叶剁碎同煮的,菜放得少的叫“菜和和”,菜放得多的就叫“菜豆腐”了。菜豆腐第一顿吃不完的话,下顿再热就会汤水分离,懈了,不好吃了,但我们还有个更好的办法——炒菜豆腐!把油烧热,下葱花炝锅,然后倒入菜豆腐,迅速翻炒,这样的菜豆腐变得更为浓香诱人,往往一上桌就被一抢而空……
一次聊天,妈告诉我,我在清河中学的一位老师,还专为菜豆腐写了首歌,歌名就叫做“清河菜豆腐”!我专门找到了这首原创MTV,情真意切,又清新又温暖的一首歌,只听一遍,心底就柔软下来……是的,我记得那位老师!戴恩辰老师!记忆中的他是个特别帅气的年轻小伙,高高的,又阳光又清雅,西装革履,多才多艺,我甚至还记得,他有个极漂亮的模特一样的妻,是我们县城的时尚娇点……中学毕业后几乎再没见过戴老师了,他的学生成百千,估计也早不记得我这样一个平常女生了罢……但这无妨,这不,在这样一个深夜,在这样一个想念旧时光的深夜,因为一碗菜豆腐,不又在记忆深处见到他了么。
近几年回家,妈妈也开始用豆浆机或料理机做菜豆腐了,小石磨被束之高阁,但我常常想起小石磨,想起磨盘中汩汩流淌的乳白浆汁,想起一手拐磨子、一手填豆子的妈妈,想起小桌旁的我们,想起那些在菜豆香味中弥散的,一丝一丝细碎时光。
原标题:《清河菜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