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区门口开了一家馄饨店。确切地说,是开了半家馄饨店,因为招牌上另一半的位置,留给了和盛园包子。门口的这条街上,一共有十家店铺,之前都是常年空着的,没人租赁,没人开业。馄饨店是一排空空的店铺中第一个开业的。店铺的墙面上,铺满了馄饨、面条、蒸饺、小笼包等各种吃食的海报。一张张特大的招牌海报,颜色鲜艳,夜晚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挑逗人的食欲。
开业的第一天,小孩路过时就要往里冲。我想,她不一定是被真实的食物吸引,墙上那一大片颜色明艳的美食广告,加上店内闪耀的灯光,足以吸引小孩进去围观体验。小孩兴冲冲地进去,自己快速选定了一个座位,吃力地爬上去(座位有点高)。我问她想吃点什么?小孩说,想吃馄饨。快速地点了馄饨。
在等馄饨过程中,小孩的小脑袋好奇地转来转去,观察着店里其他用餐的客人。
“妈妈,你看,她们吃的碗里冒着烟呢,热气腾腾。”
我一听,好家伙,热气腾腾这个昨天刚学的词儿,这下就给用上了。
小脑袋一转,又看见一个中年人在啃一个鸭腿,小孩又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妈妈你看,他在啃一个好大的鸭腿!
小孩老盯着人家吃饭,我有点不好意思。赶紧想办法转移小孩的注意力。
我说,你看,这墙上有这么多好吃的呢!
小孩转过头来,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说:妈妈你看,上面有好多种面条呢!这个是大肉面条,这个是青菜面条,这个是鸡腿面条……
一会又指着一张小笼包的海报说,妈妈你看,这个里面还有包子呢!
你再看前面的墙上都有什么呢?
小孩说:妈妈,那上面好多字(价目表)。
我俩一边看墙上的海报,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说着,馄饨就上来了。
老板还细心地拿来一只小碗。
这就是一碗很普通的馄饨。但是,对不经常外出吃饭的小孩来说,这是一次与在家吃饭完全不同的新奇体验。她看着端上来的馄饨,着急地喊着:妈妈,我要吃!每个馄饨的个头中等大小,对小孩来说,一口有点大,我就用筷子从中间夹成两瓣,放到她的小碗里。她自己用勺子刚吃了一口,转头看见旁边放着的醋、辣椒等调味料。她指着一罐辣椒说,妈妈,我能不能加点这个。我告诉她,里面装的红红的是辣椒酱。她立马被吓退了。
这个刚上小班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个习惯:吃什么、干什么之前,都会先问下一下大人可不可以。
有一次去隔壁城市的姐姐家蹭饭。
姐姐充分发挥了自己厨艺才能,荤的素的,一个人在厨房硬是整出了满满一大桌子菜。
大人小孩都上桌了。
两岁多的小孩,对她碗里放好的菜兴趣不大,看着桌上离得比较远的一盘鸡肉,说:
妈妈,我能不能吃那个?
姐姐立马给小孩安排上。
眼下的这碗馄饨,少说大概也有十来个。小孩已经吃了一半。
中途,汤水滴到了桌子上,小孩自己抽了一张纸,把桌面擦干净,然后又爬下座位,把擦过的纸扔到了垃圾桶。
我突然发现,小孩在外面吃饭,比在家吃饭讲究。
在家吃饭的时候,擦过的纸,有时候就随手放在桌上或随手一扔,要提醒着才会扔到垃圾桶。
又过了一会儿,一碗馄饨,小孩快吃完了。
我看着面前瘦嘎嘎的小孩,心里开始疑惑:3岁多小朋友的食量,到底有多大?
接着,店里进来一对年轻人。其中一个男生非常大声地点了一盘煎饺。
这声音足够大,大到成功吸引到了埋头头苦吃的小孩的注意。
小孩抬起头来就喊:
妈妈,我也想吃煎饺。
我怯怯地问:你应该吃饱了吧?还能吃得下吗?
妈妈,我能吃得下。
于是,餐桌上又多了一盆煎饺。
怕小孩撑着,在她拿第一个的时候,我也赶紧下手了。
馄饨和煎饺都吃完了,我们要起身回家了。还没走出店门,小孩就兴冲冲地说:妈妈,我们下次再来吃吧?
疫情期间,到底在外吃饭机会是很少的。
这家门口的馄饨店,几乎变成了自家的“后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