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本帮菜,总会想起弄堂里各户人家窗户里飘出的甜咸气息。常见的一些家常菜,用料或许平淡无奇,却也不失精致考究。
追溯历史,早期的上海菜,其实并不是指的“本帮菜”。而是称之为“海派菜”的“十八帮”,我们常说的“浓油赤酱”其实只是这“十八帮”之一。还有京帮、豫帮、徽帮、湘帮、川帮、苏帮、潮帮等,共计十八个菜系。一个城市的菜肴如此派系林立,确实国内罕见。
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呢?
这得从上海文化的根本“海派”说起。
海派风味·起源
自年上海开埠,到年新中国建立,上海人口从50万扩展到万一下增加十倍。全国各地的移民涌入上海的同时,也带来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在上海开设家乡菜系的酒楼时,还融合了当时客商的口味,渐渐形成了独立的“海派风格”。
“海派”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兼容再造”上,呈现出“川菜不辣,粤菜不生,扬菜不甜”等“海派”特色。这种“味道”既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客观描述,也是当地人口味的主观感受。
海派风味·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上海菜不断吸取外地菜特别是苏锡常菜的长处,在20世纪中叶形成了料取鲜活、品种众多、品味适中的特点,海派本帮菜也已经从早先年的“街头饭摊”转入精细饮食的行列。如今本帮菜的风格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确立的,从重油重酱转化为今天“浓而不腻,清而不薄,淡雅爽口”的特色。
它虽不像川菜、湘菜、东北菜这些特点鲜明的菜系,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融各家所长,兼中西做法,接受面更广,备受人们喜爱。也是很多老上海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海派风味·弄堂小笼包
譬如,上海的味道的代表——弄堂小笼包,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创造出自己的精彩。弄堂小笼包用自己的格调,阐述和丰富着海派文化的内涵。以雅见长、底蕴深厚、淋漓尽致的透露出地地道道的百年“上海老味道”。
早在清同治年间,上海的弄堂口就有比如白斩鸡、拌芹菜、金花菜、炒三鲜、虾米烧豆腐、红烧菜心等菜品,价廉物美,分量十足。而弄堂小笼包中的众多当家菜品,也让食客们体会到海派本帮菜的精髓!
极品蟹黄小笼包弄堂蟹黄小笼包素有“一笼蟹黄十只蟹“的美誉,真材实料绝不含糊。弄堂小笼包以独特的百年配方并严守祖训,此外,还遴选有机粮产区的高筋面粉擀成薄皮,辅以去毛无脂的高品质猪皮冻和隔年母鸡所熬之汤等食材,纯手工包制,面皮晶莹剔透,并保持小笼包鲜香不油腻的口感,美味入心。
弄堂鸭血粉丝汤一勺汤入嘴,略带酸味。回味时,又夹带了一种醇厚的鸭血香气。纠缠着胡椒的微微辛辣,点缀的香菜独特的芬芳,甘美无比。
上海白斩鸡精选鸡肉口感嫩滑,皮脆骨软,脂肪丰满和味道鲜美,入口回味无穷。蘸上搭配好的特色酱汁更能激发出鸡肉的鲜美。
酒香东坡肉20年花雕蜜酿,6小时文火煲制。皮薄肉嫩、色泽红亮、味淳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抓住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铸就了这道弄堂招牌菜。
此外,更有鸡汁野生大白鱼、蟹粉拌饭、糖醋小排、淮阳煮干丝……这些萦绕于舌尖的味道只有懂经的老底子上海人才知其中深意并奠定了海派美食的味觉之本。吃遍各种美食,唯独念念不忘的还是这一口——上海本帮菜。来弄堂小笼包发现并探寻那些记忆中的美味,寻找这份老上海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