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还有小笼包,就没什么大不了

年第20期《读者》杂志即将上市!在这里,回顾岁月,读懂生活。

《只要还有小笼包》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年第20期文/蓬山图/陈岱青某老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美食图片,并配了文字:“疫情汹汹,但只要还有鸭子、辣油馄饨和薄皮小笼包,那么南京就还是南京。”当时,南京出现疫情,形势一度很紧张。但看到这句话,顿时觉得十分减压。北京人有另外的标准。老舍《四世同堂》的第一页上,住在小羊圈胡同的祁老太爷,“他的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他奉行的生活哲学是:“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的。”西方人又不同。“二战”的至暗时刻,丘吉尔到国会演讲时说:“只要《泰晤士报》还天天出版,炸鱼薯条还在卖,英国就还是英国,垮不掉。”当时,物资紧张,很多食品实施配额管制,炸鱼薯条是少数不受限的食物。这道普普通通的街边小吃,给原本士气低落的英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激励。馄饨和小笼包,粮食与咸菜,炸鱼及薯条,味道不同,传递的情绪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种自信倔强,鼓舞人勇敢面对逆境;有的是一种豁达乐观,即使这种达观里略带粗浅,也不影响它具有抚慰人心的奇效。

《无数心花发桃李》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年第20期文/叶嘉莹图/曾仪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信——《与李公择书》里写道:“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修养。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里遇到什么挫折苦难,我们所学的这种道理,都是贯彻在内心之中的。我们对忠义的持守,是充盈在我们的骨髓之内的。所以,我们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苏东坡晚年被贬至海南,那真是九死一生。当他老眼昏花的时候,他写的《独觉》里有这样两句:“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老眼昏花了,看外边的一切景物都觉得模糊,如同被云霞笼罩一样。虽然,外边的花我看不清楚了,可是我有“无数心花发桃李”,我内心的桃李之花都开放了。这是我所说的要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的一种修养。苏东坡经过了那么多忧患艰难,他是一个“完成”了自己的人。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是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来处理的。

《如何去面对这些痛苦》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年第20期文/余华图/王青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表达得比较多的是痛苦。痛苦是很难表达的,文学的价值永远在后面,痛苦发生之后,如何去面对这些痛苦,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决定了你所写的“痛苦”能否准确并打动人。一个将军在指挥打仗时,前方突然传来消息说他的儿子已经战死,结果那个将军若无其事,仿佛死掉的只是一个和他没有关系的普通士兵,战争照样继续。后来他身边的仆人也战死了,他一下子就崩溃了,当场倒地死亡。这样的描写非常了不起,儿子和仆人在他心中的分量肯定是不一样的,可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死时,他若无其事,他的仆人死时,他却崩溃了?这就是写出了他对痛苦的承受力。当他的儿子战死时,他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接近崩溃的边缘,当他的仆人死时,只需轻轻地加一点,就够了。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是有启发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假如你不及时发泄,遇到一些小事就可能崩溃。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朋友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火,我曾经不理解,但是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就明白了。文学能够让你理解很多事情的发生,让你明白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尤其是生活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成功或不成功,都会有很多委屈,有很多不高兴,甚至有很多不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准确表达。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把你的情感放到某个人的情感上,为他的命运哭,为他的命运笑,为他的命运惋惜,为他的命运高兴。反之,就可能像那位死了儿子的将军,总有一天是要出事的。人有时是需要发泄的,这样内心才能平静下来。文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也是别的专业无法替代的。文学真的给了我们很多。

《年老的画家》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年第20期文/〔澳〕达伦·波克图/视觉中国但丁·罗塞蒂是19世纪著名诗人和画家。据说,一位老人曾拿着一些素描和画作来找他,想让他帮忙看看,这些画究竟怎么样,或者说,有没有体现出潜在的天赋。但丁把这些画仔细地看了一遍。其实,看过前面的几幅之后,他就知道它们毫无价值,也根本看不出画者有艺术天赋。然而,但丁很善良,他尽可能温和地告诉这位老人,这些画即使有价值,也是很有限的。他很遗憾,但他不能因此而撒谎。老人很失望,但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但丁的判断了。然后,老人为占用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时间而道歉,但他又问但丁,能否再看看另外几幅画,它们是一名学艺术的年轻学生画的。但丁看了第二批素描后,当即对其中显露的才华表示了赞赏。“这些素描,”他说,“这些素描很好,这个年轻的学生很有天赋。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应该尽可能给予他所需要的帮助和鼓励。他如果努力学习并坚持下去,将会有一个极好的未来。”但丁看得出老人深受感动,便问:“这位年轻的画家是谁?你的儿子?”“不是,”老人伤心地说,“是40年前的我,我那时要是能听到你的赞美就好了。你知道吗,我那时很沮丧,所以很快就放弃了绘画。”但丁在他的诗作《碑铭》中写道:看着我的脸,我的名字叫“有可能”;我也被叫作“不再做、太晚了、再见”。

《假作真时真亦假》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年第20期文/蒋曼图/王原一次与先生拌嘴,事后仍愤愤不平。女儿在旁边可怜巴巴地问:“你真的不喜欢我爸爸?”我余怒未消:“对,很讨厌,不喜欢。”女儿认真地看着我,想了好一阵,给了一个严肃的建议:“你可以假装对他好。”我觉得很有趣。但依然用生气的口吻说:“不行,假的就是假的,装不像。”女儿热忱地安慰我:“不怕的,装一装就变成真的了。我们小朋友就是这样,本来不喜欢一个小朋友,假装和她玩,玩着玩着,就真的喜欢她了。”假装的时间一长,就自然成为真的,小姑娘的童言中确实有天生的清透和通达。《资治通鉴》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魏王问孔斌,谁是天下的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退而求其次,鲁仲连勉强能算一个。魏王不悦,说鲁仲连总是强迫他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无非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此人表里不一,不是正直的君子。孔斌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意思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装下去,装一辈子,也就成为君子了。女儿和先贤有着同样简洁的哲学智慧,世人却常常在非黑即白的坚持中失去从容周旋的能力。时间不仅铸就永恒,也能让物换、让星移,真假交换。更多精彩,详见《读者》杂志年第20期长按识别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