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愚人
都说生意难做,难做也得做,只为养家糊口。这不,前不久小区门口的小吃点刚撤走,就来了一爿玉米饼店,店主是个姑娘。
我走过路过,看店家改头换面在粉刷,心里有点瞎操心,心想,还是别开了吧,先前的小吃店,自打这个小区交付,它就来了,卖的是面条年糕盖浇饭,顽强地生存了八年,今年年初,终于屏不牢,撤了。这新开玉米饼店,相当于卖烤地瓜,路边放个摊位,做个“马路游击队”,或许还行,正儿八经租个店面,想必有风险,属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呐。
环顾小区四周,已经有酥羊大面馒头店、小笼包子汤团店,酱鸭烧鸡店也有,还有无限量吃饱的涮牛肉店,都挤一块儿了,难道独缺一块玉米饼不成?
我的担心无用。玉米饼店很快开张了,开始那几天,看老板娘手忙脚乱应付顾客。我以为它撑不了多久,然而大半年过去了,它不仅还在,而且站稳了脚跟。
每天早晨7点钟左右,上班的上学的都赶一块儿,是高峰,竟然还要排队,只见老板娘不慌不忙,头也不抬,从容摊饼,三下五除二,不敢有多余的动作来浪费时间。
这个玉米饼,其实也没有啥花头的,跟山东煎饼的做法也差不多,主打馅料就是鸡蛋葱酱小香肠,也都是起早贪黑的小买卖。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属于早点的玉米饼生意,她要足足做上一整天才收摊。属于“源于早点、又演变成点心”的大众食品,好比肚子饿的下午,来一块臭豆腐干吃吃也蛮好的样子。
我是个早起的人,早晨起来绕着小区兜圈子,李菜超市比我起得早,灯光从里面透出来,那是员工在整理货架,员工比李菜起得更早,早晨会有新鲜的便宜货,每天早晨,天刚朦朦亮,赶早的人都行动起来了。
这个玉米饼的店开门也早的,从前卖早点的店要生炉子,现在没有了,老板娘忙于整理案头,坛坛罐罐各种原材料摆放有序,见它生意向好,成了气候,我心里为它祈福,做人良心要好点。
我是基本不买早点吃的人,每天在家从容吃泡饭,不过我站在边上看她做玉米饼还是可以有的。
那一天,我屏不牢,趁着早市还没有开始,在窗口与老板娘搭讪几句。
尽管我一次也没有买过,完全是生人,但老板娘还是愿意回答我的好奇心。
这个店名叫“阿拉玉米饼”的店,“阿拉”不是上海人,“阿拉”是店主的网名。我猜阿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她微笑作答“不止了不止了”。做玉米饼看似轻松,杂七杂八的事情还是很多的,一人做生意,全家总动员,需要搭上妈妈做帮手,阿拉的妈妈就在里面摊玉米饼,确保新鲜口味好。妈妈不仅摊饼,还是后勤部长,要协助搞卫生,接送小孩。
如此日复一日,天长日久,阿拉的每一天全部都奉献给了店里,感觉阿拉的青春都搭在里面了。她这是用青春做就玉米饼哦,只要玉米饼店开着,阿拉的青春就不老。
阿拉如此起早贪黑,我问:赚钱不?她说,跟上班也差不多。小本买卖,估计房租是大头,很多时候,压垮实体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是房租了,就跟买房还按揭贷款一个道理。
阿拉来自于周边一个小镇头,天生没有千金大小姐的派头,她说现在做什么都辛苦的,现在有了孩子,开销也大了,找点事做,只为补贴家用。是啊,要不是生活所需,谁愿意起早贪黑来做事,又不是来赚外快的。
阿拉很年轻,妈妈也不老,她们把店堂收拾得很干净,不像有些路边店,一副邋遢相。这大概也是顾客满意的地方,看她们娘俩做事,顾客仿佛也特别有耐心,不催,催也没用。
赶早的顾客陆续过来了,但见阿拉手起铲落,拨弄着眼前的食材,不到一分钟,香味缭绕,一份玉米饼就递到顾客手中。
案板前的阿拉,像是在操纵一台机车,也像是绘画师在作画,游刃有余,别看操作台只是一块平整光滑的不锈钢,火候全掌握在她纤细的手里,需要干净利索,恰到好处。北方人加辣火酱、香菜,南方人则是刷上甜面酱,阿拉的玉米饼,都迎合了顾客的口味,一般人都加个鸡蛋,妥妥的营养早餐。
看门口排队的,都是回头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