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早餐文化之汤包

陆续写了上海经典早点心:锅贴、小馄饨、大饼油条、粢饭糕、生煎馒头、烧卖、各种面、麻球、糖糕。忽然发现居然没有写汤包,这怎么可以漏掉呢!赶紧补上。

根据母亲的介绍,上海的汤包源自南京,这个我并没有考证过。因为母亲祖上来自南京,所以在我们家只能认定汤包来自南京。曾经,只要我住在外婆家,外公就会去买汤包给我做早点心吃。也许在他的观念里,南京汤包是最好的早点心,外孙来住,一定要买最好的早点心。

实际上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开封府灌汤包,这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第一美食。在靖康之变后由北宋皇室南迁时带入江南后,逐步演变成为现在的样子。汤包皮薄馅大、汤汁微甜,夹起一只放入调羹中,一提一吸之间,将微甜的汁水伴随着一点醋香混合后的这种滋味,使得皮香、肉香与醋香相得益彰。

在上海,有些人习惯叫汤包,有些则习惯叫小笼包。其实,我也很好奇汤包和小笼包究竟有何区别。但似乎除了小笼包分为有汤汁和无汤汁外,其余基本是一样的。当然了,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好吃就行,食物的名字并没那么重要。“皮薄、汁多、馅大”是汤包或者小笼包的民间标准,一般会以一笼6个或12个计算。至于吃汤包或小笼包的口诀:“一口开天窗,二口吸掉汤,三口全吃光”,一定要记牢,否则被汤水烫到嘴可就不划算了。

上周六吃的外婆家小笼包

百度百科:“上海南翔小笼包,又叫南翔小笼馒头,源自上海嘉定区南翔镇。该品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上海城隍庙九曲桥畔的南翔馒头店,建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年,至今正好年。

这里一直能见到排着长队的食客,隔着玻璃能见到操作间里的师傅们快速包着小笼包,手速快到眼花缭乱。当年父母带我来这品尝的味道,和如今我带着孩子来这品尝的完全一样。只不过,我们去那只能打包后拿到边上找空地吃,因为想要堂吃排得更久。想必在这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的豫园,慕名前来体验南翔小笼美味道和文化的游客会是个惊人的数字。就是这“一屉小笼一杯茶”,也算是在豫园附近能够体验到比较经典的海派饮食文化了。

据说豫园的南翔馒头店已在日本、印尼、澳门等地开出连锁店,小笼包代表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吸引着不少老外,穿越了不同的文化。

在我的美食记忆里,最好吃的汤包或小笼包除了城隍庙九曲桥畔的外南翔馒头店,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古猗园餐厅。

据官方考证,南翔小笼包的制作技艺源自清代同治十年,也就是公元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创制了“小笼馒头”;清末,曾在“日华轩”学徒的黄明贤儿媳妇内弟吴翔升,在上海城隍庙开了如今知名的“豫园南翔馒头店”,所以两家南翔小笼包是有渊源的。20世纪60年代,上海市商业局广泛征求意见,考虑到它的诞生地和制作特色,正式命名为南翔小笼,并制定了大致的制作规格与标准。

南翔小笼美味的核心在于馅料,主要以猪腿肉为主,手工剁成,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还要加些碾碎的芝麻取香。馅料还可以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初夏加虾仁,秋季加蟹肉、蟹黄、蟹油等。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的鲜肉小笼包或汤包。以前父母带我去趟古漪园要坐很久很久的公交车,来一次很不容易,吃上一口正宗的南翔小笼实在幸福。

不论是汤包也好,小笼包也罢,吃的时候记得要蘸点醋噢!

还是外婆家的小笼包这是周二早上的外卖汤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