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读丨嵊州小吃的突围之路浙江日报

白癜风如何防止复发 http://pf.39.net/bdfyy/bdfzj/220709/11164657.html

30多年前,嵊州人余永新和妻子背着擀面杖、蒸笼等家伙,坐20多个小时火车到了北京。他们在异乡街头开起了小吃店,成了嵊州小吃产业的第一批开拓者。

30多年后,余永新仍未停下脚步。他在山东盘下一间百余平方米的铺子,挂上设计新颖的店招,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品质、统一服务,打造一家嵊州小吃示范店。

余永新经营事业的背后,是嵊州对小吃经济的大力扶持,向外推进小吃统标、金融支持、品牌营销工程,向内打造综合平台、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嵊州小吃已在全球拥有3万余家门店,从业者8万余人次,年营业额超亿元。在浙江甚至全中国,它都可以算得上餐饮界一朵“奇葩”。

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嵊州小吃,如何在全国小吃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又会给传统的嵊州小吃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近日,记者来到嵊州,追寻小吃的传奇故事。

面临困境如何推动小吃标准化?

嵊州这座小城,对食物的追求延续千年。根据史书,嵊州自秦汉置县以来就有“十四夜,以菜煮糍食之,谓之亮眼汤”的记载,“糍”慢慢演化,变成了炒年糕。如今的嵊州,已经有了小笼包、麦禾、春饼等近百种小吃。

改革开放之初,嵊州人在全国许多城市的路边支起摊子卖小吃。那时,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吸引了一批批打工者、创业者,他们对廉价快餐的需求,推动着嵊州小吃的快速发展。

在北京开小吃店20多年的叶英告诉记者,当时,普通居民的工资一个月才几百块,他们做一块钱一笼的小笼包,一天就能卖三四百笼。

此后,当地农村人口纷纷外出。据嵊州小吃协会会长李康义统计,在外做小吃的嵊州人,年有1万多人,年达到3万多人,年时已经超过4万人。

但红火背后,藏着隐忧。引起李康义警觉的,是前些年北京出台的一项规定:东城、西城等中心地区限制新建经营场所使用面积低于60平方米的餐饮企业。因难以承担高额租金,不少嵊州人将店铺从朝阳搬到丰台,甚至搬出了北京。

对此,在年底的小吃发展专题调研会上,嵊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分析了小吃产业面临的困境——

知名度不够高。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辗转,如今已拥有5家门店的张童回忆,“嵊州”两个字难读难写,还没什么名气。为了生意好做,不少在外做小吃的人,就直接挂“杭州小吃”“杭州小笼”的牌子;

标准化程度低。到深圳打拼近10年,嵊州人李冬最怀念的就是那一口家乡味。但嵊州小吃店多为小本生意、夫妻经营,受原材料质量、烹饪手艺等影响,以致于“一千家店就有一千种味道”,常常令人大失所望;

从业者年龄偏大,观念老旧,创新能力弱。余永新坦言,如今在山东开小吃店的嵊州人,平均年龄45岁以上。炒榨面、炒年糕、麦禾在北方不好卖,许多人就一辈子只做鲜肉小笼包,既不愿开发适合本地口味的新产品,也不想开拓新销售渠道、提升服务质量;

规模化效应不佳。在嵊州市商务局工作人员邢锋看来,一直以来,市里缺少统一组织、协调机构,小吃产业从业者在外全靠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外,应对城市政策变化的能力较弱;对内,年糕、榨面等原材料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过去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给小吃产业带来本质上的提升。怎么办?

年初,嵊州市将嵊州小吃统标工程列入当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借鉴沙县小吃、缙云烧饼等发展模式,嵊州市政府成立小吃办、小吃协会,启动了统一商标注册、统一门店形象设计等工程,还整合各方资源,利用“小吃文化节”、国际马拉松赛、“一带一路”小吃交流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为推动小吃产业提质升级、从业者年龄结构演变,嵊州还建立了“越乡惠”金融专项资金库,发行了全国首张支持富民产业创业的银行联名卡——小笼卡,一年多来已累计为户小吃经营者提供1.96亿元贷款。

不久前,袁明位于烟台市区的店面完成了升级改造,挂上了黄底花体字的“嵊州小吃”招牌,用上了小吃协会发布的制作标准:一只小笼包20克、16至22个褶,一份炒年糕豆腐、鸡蛋、肉丝严格配比。“就餐环境舒适,操作标准,口味有保障,新老顾客一致好评。”袁明说,现在店里月均营业额同比增长了20%以上。

竞争激烈怎样才能打开新市场?

除了小吃店经营者,如今张童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嵊州小吃杭州联络站站长。

“联络群已经有人了,在杭州做嵊州小吃的几乎都在。”张童告诉记者,成本低、利润高的特点,让小吃行业成为不少人创业的首选,“但年纪轻的缺钱没经验,年纪大的怕亏放不开,观望多实践少。”

小吃办、小吃协会成立后,在云南、广东、贵州等店铺集中地区建立了30个联络站。除了相互交流,联络站还能帮助创业者申请贷款、装修门店,甚至可以联系培训老师上门授课。小吃产业有了整体规划,开店有了“一条龙”服务,嵊州人的心又活络了起来。去年一年,光杭州一地就新开了60多家嵊州小吃店。

然而张童仍免不了忧心,“生意越做越难,可以说是‘前有狼后有虎’。”

当前,全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接近1万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专家认为,在这一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会稳步增加,必然会引导更多市场主体主动参与进来,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小吃界的江湖,前有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等稳坐交椅,后有鲍师傅蛋糕、淮南牛肉汤、脏脏包等异军突起,嵊州小吃如何突围?“当竞争成为一种常态,就必须寻求变化。”嵊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哲觉得,这是件好事,正不断倒逼他们增加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互联网+小吃”,应运而生。去年8月,嵊州市益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网上交易平台一经面世,便引来好评如潮。

打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