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也能讲得很可爱
本届活动有个非常人性化的设置:相比哥哥姐姐们,小选手英文朗诵环节的文本篇幅非常简短。小学高年级组、小学低年级组指定的朗诵篇目均选自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英双语·诵读版)一书。
古诗文,既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又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利于记背。有心的选手稍作准备、注意一下朗诵技巧,便能像西安的马京禧同学那样,把其中的韵味展现得入木三分。如此一来,小选手们便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大家既可以选择像北京的高源若同学那样,充实一下古诗的背景故事,让朗诵更具代入感。
当然,也可以“憋一个大招”,想想怎样在后续的环节玩出新花样。
毕竟,对于思维活泛、天真烂漫的小同学而言,接下来的主题演讲同样是供他们“放飞自我”的showtime。来自上海的史佳逸选手,以一段沪语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为开头,介绍了自己家乡的一位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名人——徐光启。许墁悦选手虽然生在北京,但她也心系自己的故乡南京——尤其是那儿的美食,于是她就通过演讲,带着各位评委踏上了前往南京的“逛吃、逛吃”之旅。(谈到南京小笼包和烤鸭时兴奋不已的许墁悦同学)来自“冰城”哈尔滨的刘安晴同学是一位冰雪聪明的小姑娘,表情活泼,肢体语言丰富:在讲述自己和故乡之间的故事时,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诸多可爱的举动,让各位评委纷纷露出了“姨母笑”。声情并茂地讲故事难不住这些小家伙,才艺照样是孩子们的强项。中国少年,各显其能
在才艺展示环节,选手从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上,都给评委带来了不同凡响的体验。以来自广州的王祉嫣同学为代表的各位小琴师,直追伯牙和师襄子,用琴弦拨奏出中华之韶音。论起笔墨功夫,浙江杭州的许心姚同学一边书写十二生肖的书法,一边用英语解读每种动物的寓意——对了,她是写的是甲骨文!来自广州的孙溪悦同学既是“舞者”,也是“武者”。曲艺类节目更是百花齐放。有济南的张家硕选手带来了家乡的“传统艺能——山东快书”。同样来自济南的董齐子墨选手直接向马连良老板看齐,一副扮相老生的行头,唱起了京剧《淮河营》的著名选段。由南京选手吴宜梁木同学带来的语言类才艺,则直击观众们的馋虫:他登台时刚好临近午饭时间,他用生动的语言+诱人的视频展示,把南京的地方美食悉数展现给了评委。↓↓↓↓↓评委老师的反应,证实了这段话的“毒性”。就这样,小选手和评委老师们有来有回,评审现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不知不觉间,太阳就垂到了西方,烧红了成片的云彩。守望小选手的“老顽童”
听小选手讲述故事、展现才艺的,还有三位爷爷辈的评委。最年轻的那位,是个美国人,65岁,叫潘维廉(WilliamN.Brown);其次是个中国人72岁,叫张慈赟;最年长的那位也来自美国,叫马克·力文(Mark.Levine)现年73岁。潘维廉先生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作“老潘”,是位地地道道的中国通:来华30年间,他两次驱车环游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变迁。如今,年过六旬的老潘仍活跃在厦门大学的教坛,为有志于中外商贸交流的年轻学子倾囊相授;同时,他还担纲“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的形象大使,并连任两届总决选评委。评审现场,老潘始终微笑地看着孩子们,并亲切地问他们问题。三人当中的“最长者”马克.力文先生现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来华生活16年,人称“21世纪的吟游诗人”,致力于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信息、为中美之间一座桥梁。受到第二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的邀约后,老爷子欣然出任全国终选的评委。张慈贇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英文媒体人。他曾参与和主持创办了包括《中国日报》和《上海日报》在内的知名英文报刊。与其他两位资深专家相比,张慈贇先生参与评审时间更长,承担了小低组和小高组两个组别,全天评审的任务。对此,组委会担心工作强度太大,张先生身体会吃不消。没想到他爽快地回复:完全没有问题!多参加年轻人的活动,和年轻人对话,非常高兴,也正好了解现在孩子们的英语情况。就这样,张先生精神矍铄地在“云端”评审席上守望着大家,目送最后一个同学离场。都说气氛会传染:你看,元气四射的小选手就带着老先生们,足足“嗨”了一整天,久久不知疲倦。但我们更相信,让三位老先生化身“老顽童”、与各位小选手共享中国故事快乐的,是他们对于英语和中国文化由衷的热爱。中外共鉴,老少同乐——这既是中国故事出现的真正目的,也是它存在的本来意义。以上,来自全国总决选现场的战报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更多相关报道,精彩仍在继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