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包,对于杭州人来说是早餐店里点餐的必备。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父母就常带着我吃小笼包,热腾腾的蒸笼一个叠着一个,食客们坐在窄小的早餐店里,老板们手中拿着蒸笼在人群穿梭。当小笼上桌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从桌上红色的框里拿出一个醋碟子,往里放醋,偶尔加点红辣酱。当时的小笼,三元一客还带一碗紫菜汤。小笼并不是现在常能吃到的那种薄皮,而是有点厚的,肉也很饱满,带一点点汤汁,感觉有点像小包子。长大以后,吃到了各式各样的小笼,从上海的南翔小笼到开封的灌汤小笼,最后再到嵊州的豆腐小笼,再回头看杭州小笼包,虽然它开遍了全国,但好像算不上地道,带着对小笼包的疑问,我打算查查它的“底细”。1.小笼包起源关于杭州小笼包是怎么形成的,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它是以“开封灌汤小笼”为原型改良诞生的。当面食进入华夏历史大约在东汉前后,从汤饼(即面条,彼时的面食大多称为“饼”)开始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而包子与带馅馒头到了宋代也逐步成型。东京汴梁(今开封市)70多家酒店之一的“王楼”,制售的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东京汴梁第一”。北宋之后,灌汤包子在开封流传下来。当时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肉包子”的包子酒楼,碰上了宋朝奢侈的酒肆饮食文化,于是你常能看到一群达官贵族聚众吃包子。开封小笼包历史上宋王朝时期因靖康之变迁都,自然而然也将梅花包子带了过来,赋予了杭州中原的味道。这与杭邦面的起源很像。常州万华茶楼在清代道光年间的“加蟹小笼馒头”,上海南翔镇的黄明贤在年创制的“南翔小笼馒头”,包括清代光绪年间流行于无锡惠山秦园一带的无锡民间小笼馒头,都是伴随小笼包的工艺推广到了附近的无锡、上海、南京等地,并与当地风俗相融合改进,成为江浙一带的特色小吃。如今的江南小笼包虽有北派作风,但也融入了南方人的口味习惯,比如,开封灌汤包拌馅儿用的是水,而江浙地区小笼包用的是皮冻;北方的纯肉也被南方饕餮改为了虾仁、蟹黄等。年代后,中国移民大量进入西班牙,中国饭店也开始增多,小笼包成了中餐馆必备的主力食品。它来到了海外,名气不断地变大。在菜单上,小笼包时常被写成「小龙」、「中国小龙」,有的店家为了招揽生意索性将小笼包写成英文名「BruceLee」(李小龙)。2.来看全国各地的小笼上海小笼包与杭州的小笼包相比,我更喜欢上海的。因为个头小,汤汁鲜,那种肉冻融化的美妙汤汁,让人总是想要一口吃掉却又必须小心对待。南翔小笼包初名“南翔大肉包子”,后称“南翔大包子”,再称“古猗园小笼包”,现叫“南翔小笼包”。它有百年历史,诞生于清末同治十年。最初的创始人是一家点心店――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后来他的儿子在豫园老城隍庙开设了分店。它使用的是“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每两面粉必须制作10个馒头,可见小笼的皮子是很薄的;小笼包里的汤汁,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所以喝起来很鲜美。里面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美食家唐鲁孙曾经这么评价上海小笼:上下四边厚薄擀的十分匀称,而且只只完整,绝不会一夹漏汤。褶子口要闭合,馒头皮要薄,做工讲究,如果你留心,你去数褶子,能数到十几到二十个褶子。体小、馅大、汁多、味鲜、皮薄、形美,都是衡量它好坏的标准。到上海吃,可以去城隍庙最老的那家南翔馒头店。鲜肉小笼和蟹粉小笼也都是招牌,汤汁鲜美,肉丸厚实,去城隍庙他家,直上三楼,不用排队还能吃到最好的。吃的时候记住一句口诀:一口开天窗,二口吸口汤,三口全吃光。无锡小笼包其实我个人是不太能吃无锡小笼包的,因为一来太甜了,二来肉太多了。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慕名去吃,这其中还包括了乾隆本人。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于年旧历二月十九日到无锡,宿北营盘(石塘湾北)的龙舟上。他早在出巡前就决定要到无锡秦园(寄畅园)。二十日晨,御驾从黄埠墩换乘小船到秦园,品尝了小笼包,之后小笼包名气很旺,一直流传至今。皮薄卤多、口味鲜甜是无锡小笼包的特点。加入了酱油、生姜佐料,入口就很鲜甜。但传统无锡小笼其工艺全无锡仅剩一家会做,那就是惠山忆秦园。传统小笼与新式小笼相比,面皮更为「死」,卖相也并不饱满。但是皮非常薄,口味更偏鲜洁,没有新式的那么甜。后来民国后融合了上海口味的新式小笼出现,传统小笼基本消失。如今我们吃到的无锡小笼包都是新式小笼,在汤汁上用的是红汤,偏鲜甜的卤味。皮相比较上海汤包也厚上一些,汤的口味还是比较重。天津小笼包再来看看北方的小笼包。天津习惯称其为“包子”,而我们在北方多数的餐馆里,吃到的小笼包,几乎也都是狗不理包子。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创始于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狗子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开了一家小吃铺,来做包子。他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他做的包子非常受欢迎,生意好得不得了,因此常没时间搭理别人,后来吃客们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把他做的包子叫做“狗不理”。狗不理小笼包是狗不理包子的基础上,借鉴常州无锡等地小笼包的优点,具有皮薄,馅大的特点。把包子放入蒸笼中使得包子更有滋味。这就一下子能让人感受到南北差异了,吃到的其实本质上都是狗不理。开封灌汤包传说杭州的小笼包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开封灌汤包外表看起来和南方小笼没太大差别,只是更大、更扁一些。但其实,很多人研究后说,南方的包子,其实是沿袭了开封灌汤包的说法。开封灌汤包,用半发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掺猪皮冻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酱、小磨香油等制馅。它其实和北方的小笼包还不一样,因为北方小笼其实很少,像天津就是包子。但开封的小笼在制面皮的方法上,从半发面改成了死面,也就是从做包子的手法改成了做汤包的手法。这种技术的革新对全国的小笼包形态也是能产生影响的。它改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三软三硬”和面,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还改大笼为小笼包蒸制,小笼包带蒸笼一起上桌,现吃现蒸,这便是开封小笼包。相比于北方的点心来说,开封的小笼包做得还是很精美。在开封还有个著名的“小笼包宴”又称“什锦包子宴”,依馅料不同分为山楂、三鲜、南荠、麻辣汤、鸡丁、笋丁、韭菜头、鱼仁、虾仁和灌汤十大风味。嵊州小笼包最后要说说我经常吃的嵊州小笼包。作为一个杭州人,我在杭州最喜欢吃的小笼包居然是嵊州豆腐小笼包。嵊州小笼曾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旅游网站CNNGo,评选为全球20种最美味食物,排名第一。嵊州人把小笼叫做馒头,虽然江浙地区哪都有小笼,但仔细观察,你很快会发现嵊州小笼的特别。先说馅料,除了鲜肉馅还有我个人非常爱的豆腐馅。面皮也不一样,有薄皮和发面两种。嵊州的豆腐馒头,皮薄,透明,能窥探到里面的馅料。一咬汤汁就出来了。而看似平常的小笼包子,背后的制作要求甚为严格:既要出汤,又不能全成了汤,包子皮的褶皱在8-10个才算正宗,而且一定要有鲤鱼嘴。豆腐包好吃,而且还不腻。里面加点肉末刚刚好,要都是肉,又显得太扎实。嫩豆腐的滑嫩搭配薄溜溜的皮子,这样细腻柔软的豆腐包,我能吃一打。结语除了提到的这些地方,其实还吃过苏州,常州,南京的小笼,还是比较有江浙风味。虽然当我回头看历史的时候,杭州小笼包在全国小笼包版图上算不是特别,中国名包何其多,每一样都“包”治百病。但小笼包确实是早餐江湖中精彩的一笔,从大到小,从厚到薄,在小笼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食物变得越来越精细,即便同样从历史典故取得灵感,各地也能成就不同的小笼包。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却又流经百年,并受到外国友人喜爱,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因小见大的中华美食江湖。
互动:来聊聊你家乡这个季节的美食吧?
一个从小爱写稿的姑娘
从记者圈跳入财经内容圈
从财经圈又到了传统手艺圈
采访匠人市民生活家/撰写故事财经栏目游记
对写作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从未消失
愿在这条路上死磕到底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末末
Momo小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