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味小笼包

走在嵊州的街道上,要找一家小笼汤包店,绝对不须走一刻钟路。这个寻常周末的清晨,我走在熙攘的巷弄里,抬眼便可望见早餐铺子里,那在一层薄雾中出锅的小笼包,风中传来熟悉的香味,窸窣间,勾起人念旧的饥肠。

嵊州人自古不分馒头和包子,也习惯把小笼包叫做小笼馒头。虽然全国各地打着“小笼包”招牌的不在少数,如上海的南翔小笼,还会加入虾仁、春笋、蟹粉等;扬州的灌汤包,皮薄味甜,吃起来战战兢兢。

有些吃噱头,有些吃口味,有些吃环境。然而,嵊州的小笼却没有那种浮夸的滋味和蟹黄的奢华。如果说南翔小笼是大家闺秀,整天端着架子,精致讲究;那么嵊州小笼,更像是邻家小妹,简单亲切,它的味道是最淳朴的,也最容易留在心头。

嵊州的小笼是草根的恩物,它沁溢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那些早餐或夜宵店铺,往往只半开间门面,不大,一眼便可四周溜上一圈。也曾邀三五好友齐去吃小笼包,虽然吃相欠雅,感情却在袅袅的热气中愈加分明。也曾看见风雪夜归的工人,一头扎进街边的小店堂点两屉小笼一碗汤包,这是对一天辛劳的犒赏。

在嵊州小笼包中,豆腐小笼无疑是最特别的存在。鲜肉小笼、蟹粉小笼,甚至豆沙小笼,这在各地早已见怪不怪,而豆腐小笼,放眼全国,却是独一份。

依稀记得第一次吃豆腐小笼,是在十余岁跟着父亲来城关镇。

小时候在老家山区,能吃上碗饺子已是不易,遑论小笼馒头。父亲随意进了车站旁的一间早餐铺,一口气买了三屉豆腐包,我就那样直勾勾地看着传说中比包子小、比饺子圆的小笼包,头都没顾上抬,一口气让梦想和现实来了次难以复制的碰撞。虽然那时吃得囫囵,汁水四溅,然而,那入口生津、满口生香的满足感至今余香绕肠。

当然,豆腐小笼滋味之最,当属黄泽豆腐包。

数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在黄泽品尝到正宗的豆腐小笼。

那是家地道的乡镇村店,坐下不久,我们的桌上便端上了数屉相叠的豆腐小笼,透过朦胧的热气,犹如美女出浴,玲珑剔透。顶上的小口收得漂亮,皮儿似乎还未从蒸汽氤氲里清醒过来。皮薄半透明,里面洁白的豆腐与少许肉末隐约可见。

迫不及待地用筷子轻拨略透明的小笼,再用调羹兜底潜进去,咬一小口,豆腐细腻,肉末鲜美,只听见舌头发出畅快的呻吟。既素又荤,却鲜得清口,心旌神摇。若是再蘸点香醋,更是意犹未尽。久仰的美味,久别的鲜香!

待吃完半屉,原先僻静的胡同已热闹起来,店门口塞满了自行车、电动车。店家的动作越来越快,将包好的小笼码放进蒸笼,一摞摞拿到蒸炉上蒸熟,四五分钟后便可端到食客面前。尽管店铺早已座无虚席,却未见一名食客要求打包。吃豆腐小笼极为讲究,时间一长面皮就会黏住,继而变硬。它吃的就是一口新鲜。打包,是对小笼的一场谋杀。

思绪翻飞间,已是饥肠辘辘。记忆中的黄泽村店倏忽间变成了眼前这热气腾腾的小铺。缓步入内,是时候满足下我这念旧的饥肠了。在店家温柔的问候中,在一口小笼一口豆浆的咸鲜中,这个早晨,暖得刚刚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