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伯曼非遗文旅非遗美食寻觅

吃食成为“非遗”,乍看难免令人费解:如此具象的食材,怎么能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其实,所谓舌尖上的非遗,并不是指送入口中的食物本身,而是制作美食的烹饪技艺。

从年至今,我国已经公布了前后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一千多项。许多我们熟悉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工艺、医药都在其中,而美食的烹饪制作技法,也占到超过5%的比重,不容小觑。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美食千千万,想要位列“非遗”,有个硬指标——必须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年,并且谱系清楚、明确。如此一来,美食就不仅仅是食材本身,甚至也不是滋味竞赛,而是承载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礼仪和风俗。

年,一部美食纪录片火遍全球,它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片中许多美食烹饪技法都是国家级的“非遗”。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寻觅全国的非遗美食。

01长安大盆菜

盆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东,人们最喜欢在逢年过节时吃盆菜了。广东的盆菜做起来可大有讲究,盆菜通常将烹调好的荤素食材层层堆叠,素下荤上,食材渐成盆满钵盈的“小山状”,堆叠好后,只需在盆底加热,等蒸汽上窜,肉汁下渗,这样烹出的食材能够相互融合,尝起来滋味无穷。

长安大盆菜始于乌沙陈屋村,相传南宋末年朝廷流亡到广东后,沿海村民将各家所做菜肴叠装于木盆中,以慰劳宋军将士,至元代时,当地人借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之名来纪念抗元的民族英雄,大盆菜宴的习俗也随之传承、保留下来。现长安大盆菜的习俗主要分布在长安镇的乌沙、锦厦、霄边、涌头、咸西、新安、沙头、上沙、厦岗、厦边、上角等社区。

长安大盆菜的制作简单,材料丰俭由人,是当地庆祝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宴请方式,每逢元宵、开灯、妈祖诞、观音诞和男婚女嫁等节庆仪礼活动,大盆菜依然盛行不衰,传承与延续了东莞水乡独特的饮食习俗与地域文化。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长安大盆菜习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02广东鸡仔饼

在吃货的天堂广东,你平常吃的东西可能也是“非遗”哦~鸡仔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广州地区特色传统饼类名小吃,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鸡仔饼口味甘香酥脆,主要用料为面粉、花生、芝麻、核桃等,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广州,至今有年的历史。

其中,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历史最悠久,最初起源于广州城区,以成珠酒楼的产品为代表。年成珠酒店建立,便已经开始生产小凤饼。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成珠酒楼的员工举着有小鸡标志的成珠小凤饼参加游行活动。上世纪20年代初,成珠小凤饼获“展品赛会最优等奖章”,年,成珠小凤饼又获“广州市国货展览会”银奖。成珠酒店在年倒闭结业后,成珠小凤饼仍然生产并销售至今,并在年获得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年获得由中华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名小吃”称号。

03四川怀远三绝

怀远“三绝”产于具有余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怀远,汲取灵秀的邛崃大山之气和甘甜的文井江之水孕育而成,为历代骚人墨客所称颂,现代成为广大消费者筵席、家宴的必备佳品。

怀远三绝指产于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的叶儿粑、冻糕、豆腐帘子。是四川省非常著名的传统小吃。由于地质与水质原因,同一主厨用同样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却做不出这三绝。

怀远“三绝”历史悠久,早在三十年代就在成都地区广为流传。年以来,受到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很多。年被成都市评定为“成都名小吃”。

04四川川北凉粉

川北凉粉,四川小吃,发源于清末民初的四川省南充市,原为农舍小食,现已成为川菜代表性汉族特色著名小吃之一。川北凉粉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调味多变并浓重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年,川北凉粉的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北凉粉是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盘待用。凉粉制作法有很多种,可也用绿豆、大米等做出不同味道及不同营养价值的凉粉。

吃川北凉粉时,将凉粉切成薄片,或用旋于族成筷子粗细的条丝,装人碗里,再加上精盐、保宁醋、味精、蒜水、花椒面,再淋上色彩鲜红的辣椒油,撒上少许葱花,即可食用。其特点是细嫩绵软,鲜美滑爽,酸辣利口。还可用“黄粉”制成黄色凉粉,用绿豆制成绿色凉粉,既可单独食用,还可装入锅魁或“薄饼”套食。还有一种热凉粉,其制法也用豌豆粉搅拌成糊,不同者,热凉粉是在瓦盆里加热掺水加豆粉搅成糊状,然后加入佐料,吃起来热乎乎的,又是一番风味。

05北京烤鸭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南炉鸭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对此尤为喜爱。

北京的烤鸭店以便宜坊、全聚德为主。便宜坊创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全聚德创始于清代同治三年(),均有悠久的历史。烤鸭系以专门饲养的填鸭为原料,经宰杀、清洗、制(烤鸭)坯、晾皮、上饴、烤炙等环节而制成。北京烤鸭有挂炉(明火)、焖炉(暗火)、缸炉、叉烧等不同的制作工艺,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味鲜美,深得中外人士赞许。

06内蒙古奶制品

正蓝旗的奶制品制作技艺查干伊德(又写作察干伊德)于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查干伊德,蒙语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牛奶、马奶、羊奶、驼奶、奶皮子、奶油、乳酪、奶干、甜奶、酸奶、奶豆腐、奶茶、马奶酒等都称查干伊德,是招待贵客的必备品。

陶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查干伊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查干伊德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锡林郭勒盟级查干伊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多次亲手制作传统奶制品以及工具参加国内各类文化推进活动,现场制作奶制品、讲解“查干伊德”悠久历史以及“查干伊德”文化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察哈尔传统“查干伊德”文化。

07淮安平桥豆腐

平桥豆腐属淮扬菜系,是江苏淮安的一道名菜,作为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自有其过人之处。选用内脂豆腐,将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块,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鲫鱼脑起鲜,因其起锅时淋了一层明油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一定要小心慢用。平桥豆腐经济实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腻,清素入肺。

平桥豆腐曾进入过清代宫廷食谱。新中国开国大典时,平桥豆腐也曾上过“开国第一宴”的宴桌。在淮扬菜中,平桥豆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桥豆腐为手工制作,技艺性很强。当地党委政府正抓紧传承人的培养,努力使平桥豆腐烹饪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08云南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制作技艺是云南省宣威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宣威火腿是著名的地方传统名特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属华夏三大名腿之一。其形似琵琶,皮色腊黄,瘦肉桃红色或玫瑰色,肥肉乳白色,肉质滋嫩,香味浓郁,咸香可口,以色、香味、形着称。

宣威火腿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详其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设宣威关,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自清雍正五年(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称宣威火腿,流传至今已有近三个世纪的成名史。据《宣威县志》记载,清雍正五年(公元年),就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享有盛名。

清光绪年间,曾懿编著《中馈录》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据此及有关史料推断,宣腿之生,最迟明末即成,雍正时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东南沿海,民国初年,以浦在廷先生为首的火腿公司已将火腿罐头远销东南亚。年孙中山大总统题赠“饮和食德”,宣威火腿从此名声大震,香飘四海,载入世人食谱大全。

09西安羊肉泡馍

说道西安美食,那就不得不提到羊肉泡馍,因它暖胃耐饥,是陕西人民最珍爱的美食之一,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年,羊肉泡馍入选第二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羊肉泡馍的发源和传承。

羊肉泡馍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由于关中地区不产水稻,所以人们皆以面食为主,那时的猪并未大规模饲养,肉食主要是羊肉,人们结合了本地汤饼的吃法,将辅料、羊肉、和坨坨馍一锅烩,进行烹煮,便促成了这一人间美味的诞生。

羊肉泡馍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但想要做出一碗正宗的羊肉泡馍却需要手把手的传承,准备上好的羊肉,放上佐料用高压锅将肉煮到烂熟,直至汤香肉烂,然后和早已掰好的坨坨馍一起烹煮,放入黄花菜、粉丝、黑木耳,一碗香喷喷的羊肉泡馍便做好了,再配上一小碟辣椒酱、一小碟腌制过的糖蒜,一瓶冰封,这是羊肉泡馍的标准配置。

北宋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一代文豪在品尝过羊肉泡馍后也留下这样的溢美之辞以表赞扬。

10开封第一楼灌汤包

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据《东京梦华录》载,时名为“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后经历代名厨师承和发展,演变为现在的“第一楼小笼灌汤包”。

它用料考究,制艺精湛,具有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肥而不腻等特点,以及“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的优美外形,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开封灌汤包曾是北宋皇家食品,因独具风味,很受食客赞誉。每年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游览开封古城名胜之余,必会品尝这一开封名吃——灌汤包。

开封灌汤包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灌汤包的面只用死面,不用发面,这样使皮更薄,且不掉底。而活面工艺上要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的“三软三硬”的过程,才能达到要求。包子馅内只放姜末,不放葱。打馅也很下工夫,一直要把馅打得扯长丝而不断,而且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23道,且均匀有序,最后的封口要严要圆。开封人吃灌汤包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吃一个包子便同时吃了面、吃了肉、喝了汤。可以说,从食材、制作到吃法,开封的灌汤包完美展现了古都饮食文化的精致一面。

11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一支麻花,形美色艳、入口香甜,也饱含着天津悠久浓厚的地方饮食文化。诞生于20世纪初叶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细、工艺考究的传统,根据面粉的特性和气候变化,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师傅通过手摸、眼看、鼻闻等手段,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技能,选用面粉、植物油和白糖为主料,又加了桂花、芝麻仁、青红丝、闽姜、花生仁等十几种小料,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和面、压条、断条、对条、搓制成型、炸制等20多道关键工序精制而成。

麻花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作为天津特产这种重要的饮食文化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延续发挥自身作用;另外,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具有重要的饮食、民俗文化价值以及民族文化认同价值,作为天津的地方特产和中华民族的经典食品,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走向世界;在工艺价值方面,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食品生产难以比拟的。

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且手工搓制工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12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是一种流传于浙江省嘉兴市,并辐射至长三角流域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在七千年稻作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世代传承,五芳斋粽子的制作技艺很好地保存了江南地区汉族传统点心文化的精髓,并一直延续至今。年5月23日,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节日食品之一。一万多年前,人类用植物叶子包裹食物原料通过“石烹法”煨煮成熟,这就是粽子的雏形。到了夏商周时,人们用植物叶子包裹黍米成牛角状替代黄牛作为祭品,最早的粽子--“角黍”应运而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粽子的品种逐渐丰富,制作技艺也日益成熟,成为江南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造就了中国传统点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民国初年,浙江商人张锦泉在嘉兴北大街孩儿桥堍设摊卖粽子,因粽子外形和口味独特而深受欢迎。年,张锦泉在城区张家弄口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并凭借着精湛的制作技艺逐渐驰名江南,被誉为“粽子大王”。在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之后,改革开放使五芳斋粽子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饮食是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字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代代相系的根和魂一种非遗美食就是一个故事无不浓缩了一群人、一座城地道的生活习惯带着人间烟火传承其独特的历史味道

爱伯曼非遗文旅爱伯曼,中国非遗文旅运营商,致力于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仁、义、礼、智、信”,自觉传承非遗文化的匠人、匠心、匠品精神。把非遗文化“活化”,与住宿、景区、美食、旅游手信、农产品等进行结合,将这些元素巧妙植入空间打造、景区设计、民俗展演等方面。从而形成各个地方、各自风格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与品牌特色。我们将中国非遗文化演绎出更为精简的韵味,通过对非遗文化元素的提炼,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