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汤包”和“小笼包”的源起,实在是扑朔迷离。最厉害的恐怕百度百科的“汤包”词条了。将汤包小笼包的历史推到了三国时期。
有关汤包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当时京口(即江苏省镇江市)的渔民为了祭奠孙夫人,效法诸葛亮发明馒头故事,用蟹黄包肉馅做成汤包,以代替祭品。
我很疑惑啊!为什么祭奠孙夫人,就用“蟹黄包肉馅做成汤包”?按这个格式我说“上古时代为了祭奠燧人氏,南京人民用面包夹牛肉饼做成汉堡”,你上哪说理去啊?
蟹黄汤包相比之下,我大南京六合以蟹黄汤包闻名的龙袍人民,倒是谦虚多了。他们说:
据《六合县志》记载,“龙袍蟹黄汤包清末即负有盛名,……最少也已有多年的历史。
这个就比较唬人了!乖乖!《六合县志》啊!吓死我了!《六合县志》较早一版应该是明朝编纂的《万历六合县志》,上一版是清朝编纂《光绪六合县志》,能说出“清末”这样的话来的,显然是年出版的,由“南京市六合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这本《六合县志(.1~.4)》——好了!“清末即负有盛名”的根据在哪里?就凭这个编委会这么说的?呵呵。
六合龙袍胡适先生从来都没有说过的那句话太准确了!“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一地方志无凭无据地胡说八道,六合人民自然就当真的一样当真了。
抛开所有的“据传”、“相传”,我现在看到过的,最早的关于汤包或小笼包的准确记载,是《珊瑚》半月刊第45期(民智书局年出版)中,一篇署名为“莲影”的文章,“苏州小食志”。其中在点心一节中提到:
至于小笼镘头,向无此等名目,流行不过十年,由于松酵大馒头之粗劣无味,于是缩小之,馅以猪肉为主,有加以蟹粉者,有佐以虾仁者,甜者有玫瑰、豆沙、薄荷等,俱和以荤油。无论甜咸,皆以皮薄汤多为要诀,其蒸时不以大笼统蒸,而以小笼分蒸,美十枚为一笼,小笼之名,职是故耳。元妙观内五芳斋,宫巷、太监巷内鸿兴馆,俱不恶。
文章中所描述的“小笼馒头”,一眼即可以看出,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汤包小笼包。猪肉馅儿的,蟹粉馅儿的,都包括了,而且要点是“皮薄汤多”。可见,小笼汤包或小笼包子其实是同一样东西,不能说汤汁少的是小笼包。汤汁少只能说明这个小笼包不行。
刊有“苏州小食志”的这一期,发行于年。文中称“向无此等名目,流行不过十年”。以此推算,“小笼馒头”的流行——至少在苏州——差不多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
苏式汤包作者“莲影”的身份事迹不详。但从“苏州小食志”的文章内容来看,“莲影”对老苏州的小吃美食及各字号了然于胸、信手拈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显然是一个资深吃货,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苏州小食志”这篇文章,并非汲汲于某种美食的源起,而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