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漫谈宁波的天桥

文/张华泰

近年来宁波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假如您在夜间漫步于奉化江、甬江、姚江母亲河的三江六岸,将会见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景观灯把江厦公园的花树照射得犹如火树银花不夜天。

这里昔日是宁波的“北京天桥一样的闹市区”半边街。据《鄞县通志》记载:年鸦片战争以后,宁波成了“五口通商码头之一”。半边街设有多处码头,其中名气较大的叫“大道头码头”运送进出口物资相当便捷。这里有句俗语:“一半是河江,一半是鱼行,不去买鱼走江厦。”众多鱼行设在半边街,旧称“外行”当时有宏源、洪顺、万泰、鸿昌、东升、慎生、海丰、大昌等鱼行20余家。

民国时期年灵桥门拆除,扩建江厦街,把灵桥西堍的半边街、钱行街、双街、糖行街拆直拓宽:从灵桥西至新江桥南边止。把拆除灵桥城墙的长条石铺设成江厦街的道路。民国十八年年,政府将拆除的四条街统一称为江厦街。

年5月25日宁波解放,解放军22军跨过灵桥西后,转北从宁波江厦街进入市区东门街。

据《鄞县通志》记载:民国年江厦街和半边街(宁波人对半边街情有独钟,把江厦街南边仍称为半边街。)当时有钱业会馆、大同行(钱币交易所),终底的浙东四明银行(西式洋房最有气派)等金融机构67家,宁波人有句喜言“钱庄老板走路慢太太”。每到晚上打烊时,老板清点核实银元声,会发出叮当响,通贯全街。

江厦街钱庄

据《宁波市志》记载:清朝成丰之后,短短一条江厦街上聚集店铺家,最有名气的有大同、大有、孟太美等南货店,还有药店冯存仁及洋布、化妆品商店等,高层建筑要算冷藏公司。游客只要来到江厦街、半边街,都可一次性买到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

游客到半边街:衣食住行样样都可买到。

故有“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说法,因而闻名大江南北及东南亚等地,是宁波人引以为傲的商贸之地。

钱庄

江厦街起点的南段是半边街,最热闹繁华应该要算江厦街的支街半边街,它位于灵桥西下面甬江与奉化江的交汇处。拾阶五六级地势较低。沿江边空闲杂地,宽度不一,只有10-米左右。它是清末民国时期商贸最旺盛,又最热闹的天桥市井之地。

喷香现炒现卖的糖炒栗子

半边街的灵桥西北边有一家三开门面的“康乐饭店”五分钱一大碗的“阳葱面”和价廉物美的混纯、小笼包子,喷香味鲜的口味至今宁波人难以忘怀。旁边有绍兴人自己制作的钓鱼钩店,钓鱼爱好者至今还常说起他的旧事。

进入半边街走到头就是东门街

去过北京旅游的朋友都知道,那边有一处称为“天桥”的地方,集民间娱乐,茶馆酒肆,杂技武术,以及各种手艺行业艺人,那时候宁波同样也有一处与“天桥”相似的地方,它就是半边街。

半边街的发迹来历与明朝“正德皇帝”,清朝“雍正皇帝”的半个铜钱传说有关。

传说明朝“正德皇帝”要改铸新铜钱,经清点核实老币少了一枚半。于是下旨:谁家藏有“正德”铜钱富贵荣华万万年!后查实一枚“正德”铜钱在富可敌囯的山西康家。另外半边就是被人不小心失落在奉化江的江厦段,自此后把宁波这一段空杂地叫半边街。

小电影

据考证“半边街”的定名也正是从“正德年间开始。有记载称:当时奉化江江厦段江水经常泛滥区域,后来通过清代明州知府李煦(后任苏州织造,红楼梦林黛玉‘李香玉’祖父的原型人物)治水及修理灵桥后才得以改少。

传说二、清朝康熙的四王子雍亲王胤禛,曾游玩过宁波江厦岸边,刚好有几个小孩在玩滚铜钱。雍亲王一脚下去,把滚来的铜钱踩碎为一分二半。雍亲王将铜钱拾起时,见这是一枚康熙通宝铜钱,长叹了一口气。随从年羹尧见主子叹气,随即从雍亲王手上拿过铜钱侧角一掰,将半边铜钱用力扔进奉化江里。正想把半边钱丢还给小孩,反被雍亲王夺了过去。只见半枚钱币上只留“宝熙”二字,而“康通”却丢在大江中去了。雍亲王苦笑着说:“一统天下康熙朝,半边铜钱落江下。”因“下与厦是同词”,雍亲王回京后改成“一统天下大清朝,半边铜钱落江厦。”此事在民间传开后,此地就被称为江厦了,江边的空地也有了“半边街的名分。

自此半边街有了明、清两帝提携名气地位大升,谁也不会去说三道四,成为三不管之地。

从此,这里成了三教九流,江湖术士,各种手艺人的集散地。有胆子大的江湖艺人乘机搭台卖艺,也不用交税和管理费,又不受官府和地坯流氓压迫,所以人气旺盛。精明能干的鱼货、药材、百货老板也在这里搭棚建房开店。慢慢地形成了万商云集,鱼龙混杂,恰似“京都天桥”一般逍遥之地。到了民国时期,半边街已闻名全国。

解放初期的半边街,各路好汉集结于此,名气颇大的有张少策先生,专讲家传的《武十会》和《宁波王瑞伯》。放几张桌子和椅子就成了他讲评书的场子;每天下午总有二三十个听客,喝茶听评书。张先生年轻气盛,口才好,把行者法师武松讲得生龙活虎、栩栩如生,讲得兴奋时来一个飞脚旋风腿,乐得听众合不拢嘴,大声喝彩。

大力士王少楼凉棚连着三间房。有时他在此熬膏药,黑油油一大锅,不时放入各种药粉,使人明白制药的过程。每天下午先和徒弟一起练武术,舞刀弄枪;钉板上布满四五十枚锋利的铁钉,最后压台戏是:王师傅赤身躺在一块钉板上,身上压上多公斤的大石板,徒弟抡起八磅大锤敲击大石板,石板终于敲碎了,王师傳却安全无恙。随着观众唱彩声,卖膏药开始了,观众望着货真价实的膏药,纷纷掏钱购买。然而这可是用性命来做买卖,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好几天不见王师傅开场,后来听说有人砸场,他受伤了,养了好几个礼拜才恢复开场。

还有测字看相算命的“奇巧灵”。这是行业名。说得你天花乱坠,钱赚到手就是他的本事。

“小热昏”开场先敲起小锣,吸引四面八方的听众,然后说个唱段或小调。待说到要紧关头,突然煞车,卖个关子,从箱子里取出糖来,说了梨膏糖的种种好处,花色糖又是多么名贵,说完一种糖就继续唱下去。待人们听到要紧关头,又开始卖糖,说快点让他卖完糖好接着唱。如身上不便或不想买糖,也无妨,只要你不拆他的台,捧捧人场也欢迎。唱唱卖卖,直至生意做完,各位明日请早,才背起箱子开路回去了。

与半边街相连的江厦中段,在清代曾发生了轰动宁波的“王瑞伯怒打天妃宫福建人之事”

宁波西乡反清义士王瑞伯和师弟徐遇金大闹天妃宫,故事发生在清乾隆年间。那一年是道教上元节,天妃宫张灯结彩,日夜演出戏文,甬城百姓纷纷前来看戏,可是闽商自认为此宫是闽人出款建造的,甬人不得入内,于是闽人派出武师用手臂拦在门口阻止,并声称甬人要看戏就得从他胯下钻过去才可入内看戏。对于侮辱宁波人的做法,王瑞伯与徐遇金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于是王瑞伯用手指轻轻点击闽人胳膊的穴位,只见那闽人胳膊立马垂了下去,再也抬不起来了。徐遇金则也将另一闽人击倒在地,痛得闽人哇哇大叫痛煞。

闽商大怒,纠集数百人,其中有五台山的铁头僧、金头僧数人,手拿十八般兵器,气势汹汹关上宫门与王、徐两位侠士决一胜负。王徐两人赤手空拳与僧人博击,从下午一直战斗到天昏地暗,数百人都被打得伏地不起。见此情景闽人才知王、徐两人使展的是内家拳功夫,只得伏地认输求饶。众人哈哈大笑!一拥而入去戏台看戏去了。王、徐两人见事态已平息,将倒地的闽人扶起,替他们治疗损伤,共结友好。

那年在江厦街现银泰百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