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视频网站看到汤包和小笼包之争,很热烈。出现了很多很搞笑的内容。我个人始终认为,汤包和小笼包,本质上是一样的。根本点是“小笼”、“薄皮”和“汤汁”。当然,如果坚持以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来说,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小笼包是一笼四个,汤包是一笼八个。我觉得用这个来说明汤包和小笼包的不一样,是最滑稽的。大炉头大笼屉自然能蒸得多,街头那家包子铺一屉能蒸12个大肉包,街尾那家大笼屉一屉能蒸20个大肉包,你能说哪家的肉包子不是肉包子吗?现在我估计小笼包汤包的蒸炉,都是统一厂家做的,所以比较一致。
六个一笼实际上小笼包以前从来都不是一笼四个,只是一客四个。因为以前是要用粮票的,实际上是“一两粮票四个”,所以我们现在仍然习惯说一两几个。过去通常一笼蒸十几个,多的三十几个。比如是一屉16个的,只有你点四客的时候,才会给你一整屉。或者你点一客,又正好有剩下来的四个,才会用笼屉给你上。
南京某美食博主,在争论中,拿出一本自以为独家秘笈的书,试图证明小笼包和汤包的不同。我笑了。我也有这本书。而且我看回复中也有不少人有。书中关于小笼包和汤包的配料和工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博主却有意无意地隐匿了制法,说怕给别人拿去发财(配料和制法我手录附在后面。大家发财有什么不好?)。而这位博主一边展示着都有皮冻的配料,却一边还在说:一种有皮冻,一种没有皮冻。哈哈。
搞笑的美食博主配料中,确实有不同的是,这个来自鸡鸣酒家的汤包配方,除了猪肉外,配料中还有鸡肉。然而,这并不是小笼包和汤包的不同。在这个配方的手稿中,说明了鸡鸣酒家的“鸡肉鲜肉汤包是在苏式猪肉汤的基础上”创制的。可见,这只是鸡鸣酒家的汤包与其他汤包的不同。
鸡鸣汤包制法手稿我前几次谈汤包和小笼包的文都说过,有文字记载的,在南京最早出现的是“汤包”,正春园汤包。而南京人认为最正宗的刘长兴小笼包,则是在正春园汤包之后的事了。
还有关于面皮。这位博主脑洞大开地说,一个是“死面皮”,一个是“油面皮”。天知道这个油面皮是什么鬼。还有人对书中的配方里用到了“老酵面”提出异议。认为小笼包和汤包应该是“死面”。——这很让人为一些南京的美食博主的基本常识操心啊!——我们说的“死面皮”只是相对于发酵面说的,汤包小笼包的制作中,仍然需要轻度的发酵,并非是完全的不发酵。如果对蒸馒头有一定的了解,你会发现做馒头需要的老面比例要多得多,可能还需要另加酵母,发酵时间也更长。
附录:
薄皮小笼包
配方:
富强粉克、老酵面克、三成肥七成瘦的猪肉克,猪皮冻末克,酱油克,川椒粉5克,白绵糖35克,姜葱30克,食碱8克,精盐10克,味精10克,麻油50克,绍酒25克
制法:
1制馅:剔除猪肉筋膜,洗净斩茸,放入盘中,加入酱油、白绵糖、姜葱末、精盐、味精、川椒粉、绍酒,搅拌上劲,分两次加入清水克,每加水一次,搅拌上劲一次,再加入猪皮冻末、麻油,拌匀成馅。
2发酵:富强粉倒在案板上,中间扒成塘,撕碎老酵面,放入塘中,春秋天用四至六成热水克,加入面粉中,拌匀揉成面团,用布盖好醒发约十分钟,扒开面团,倒入用开水溶化了的食碱液,揉成酵面团,搓成长条,摘成剂子,洒上一层面粉抖匀。
3包馅剂子逐一揿扁,擀成直径3.5公分边沿薄中间略厚的圆形皮,放在左手中,包入馅心,右手拇指按住馅心,右手拇指和食指,顺着面皮边沿配全转动,捏成24个明细折纹,收口处接拢,留一形如鲫嘴的小洞,即成薄皮小笼包生坯。
4笼蒸将生坯逐一入笼,盖好笼盖,放在开水锅上,用旺火蒸制约十分钟,待包口卤汁外溢,包口皮发白光亮,不粘手,无水气,即可桌上食用。
特点:皮薄馅多,卤汁盈口,肉嫩味鲜,咸中带甜
汤包
配方:
上等面粉克,鲜猪瘦肉克,鸡肉克,皮冻克,鸡蛋3个,鸡汤克,麻油、香醋、生姜、香葱、精盐、白糖、料酒、味精适量。
制法:
1净鸡肉、鲜猪瘦肉,斩成肉糜。皮冻斩成颗粒状。加入适当的麻油、生姜、香葱、白糖、精盐、料酒、味精,搅拌上劲成肉馅。
2将面粉和酵面按照一定的比例(冬季为6:4,春季为7:3,夏季为8:2,闷热天气为9:1)配好后,加入适量的碱水(以中和酵面的酸味,同时,使汤包蒸熟后色泽洁白),用力搓揉,使面上劲,制成软硬合适的面团,按每客八只,摘成剂子,捺成薄皮,添上肉馅。包制成汤包,入笼蒸制四至五分钟即成。
3将鸡蛋三只打入碗中,调散、上火、推片、切丝、放入鸡汤碗中。食用时,鸡汤、汤包、香醋一道上桌。
特点:色泽洁白,小巧玲珑,皮薄馅嫩,汁多味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