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县市文史资料第2辑
万州小吃漫谈(一)
作者:余仲九
我说的万州,是指的万县地区,除城口县笔者未去过而外,其他各县,我都有幸留下过足迹。每到一处,品尝过一些小吃,当然还是有未被我发现和吃过的,这里便不能提到。
万县
包面
就包面而言,资格最老、名气最大的首数两层桥的“魏包面”。这店只卖包面一个品种,门面很小,有点呈三角形,屋内摆两张方桌,跨门坎还放了一张。炉子在门左,靠里便是小柜台,女掌柜坐着包包面兼收款。一进门便看见柜台上摆放着一只大瓷盘,肉馅象大半个肉球端正地伏踞在盘的中央,“肉球”的表面涂了一层黄色的蛋液,上面又撒满了一层剁细了的金钩末,女掌柜的两支巧手,不停地、飞快地一个一个地包;站灶的则听顾客的招呼煮面。平时食客不多,有时也出现满堂。掌柜的和站灶的总是有条不紊、按步就班地操作,让食客们满意而去。“魏包面”没有招牌,但万县人不知道魏包面的恐怕很少。魏包面的特色是肉馅细嫩鲜美;面汤是骨头和黄豆芽煨酽的。他们在用料上会派用场。譬如猪肉,先去皮,皮可作响皮出售,剔除骨头、肥肉,骨头用以熬汤;肥肉用以煎油,油渣和着精肉一齐剁,他们做到了物尽其用,那油渣既增添了馅子的香味,而又起到了松解猪肉起砣的作用,真可谓“迁想妙得”。
“十二村”的包面又是另一番风味,这里只卖包面和小面两个品种,这个店在昙花寺,木板平房,没有招牌,一点也不起眼,煮面用的是担担面的挑子,摆放在门外的路边。食客不多,但吃过的人总是赞不绝口,酸辣味加蛋皮丝,很有特色,他用的是邻近玉兰斋出产的酱油和麸醋,这两样都是手工晒制的,质量上乘,一碗黄褐色的油汤中,浮着白里透红的包面,上面洒上黄红相杂的蛋丝,色香味俱佳。我还发现他煮面的水很讲究:用的是两只铁罐,一只在担子上煮面;一只在屋里烧开水。煮面的水保持清澈,稍显浑浊即换清水,这本是煮面的一大绝招。
“淡宁”是一家茶馆,在环城文明路口正对的下排,一楼两底,是江明洁先生开办的,饮者多为文教界人士,最底层后来又开辟为小食店,由郭师傅主厨,这儿的棒棒鸡和包面很出色,因面(而)郭师傅的外号就叫“棒棒鸡”。所谓棒棒鸡,作法如白砍鸡,只是去骨而开作条状,佐料很考究,类似成都的夫妻肺片。我却发现他的包面并不亚于“魏包面”和“十二村”。我去吃他的包面,就用棒棒鸡的佐料,则又是另一种风味。
牛肉包面当然要推“海包面”了,老海最初在公瓦溪一巷口晚间出摊,只卖包面一样。他采用的牛肉选料很精,佐料也很有分寸,每个佐料碗的量器不一样。他对我说:要重加蒜泥,还一定要放少许盐巴,不能光用酱油,缺了盐巴,味道的口劲不足,冬季佐料中必辅以芫荽,春季椿芽上市时,香椿末更是上等。
素调面
30年代中期,五显庙口马路人行道上,每晚有一面摊,专卖素调面一种。他用的面是特制的,加了鸡蛋,稍比一般细面条略粗一点.佐料中用的是一种甜酱油,还有上等的麸醋、芝麻酱、蒜泥、姜汁、葱花、花椒末、红油、香油、猪油等等。面条干溜带黄,口感利索,麻辣酸甜味道。这面的甜味并非放了白糖,而是甜酱油和麸醋的作用,上等的麸醋,必酸中带甜,故醋的别名又叫甜子。这在素面中堪称独树一帜。
炸酱面
万县的炸酱面,有几种流派,各尽其妙,
环城路原孔庙侧石门框一陈姓家和其料对面一家大体属一种类型,他们用的是机制细面,甜酱炒肉酱,肉的质量好,炒时靠油炸,不加水份,面条滑爽而粘糊,没有味精,全靠肉的鲜味,另一小碗汤是骨头熬酽的,呈乳白色。
环城路小南门下排的一家饭馆也卖一种炸酱面,肉酱的炸制比上两家略高,用油更饱一些;他的出色还在于面条是手工擀的:手工和面,经反复用力擀薄,最后叠起,用刀切成细丝,这种面条,口感绵实,别有滋味。
老刘的炸面更是奇特,他制作的干煸炸酱是用筲箕盛装,每碗的份量较上述三家多些,因此,尽管他的小店深处关门石横过的巷内,仍有远客光顾。一次,我在该店巧遇江明洁先生,江先生是豫章中学校长,在万县是知名人士,本人又开茶馆和小食店,他怎么也来了?我问他,他说:无论质量和份量,这炸酱面应是万县第一!
高笋塘边下排一小店,很简陋,外观不佳,老板兼入厨房是一位老妇,姓方。年,我和李芳序先生经常照顾该店,李先生有诗歌颂“方娘炸酱”。这个店只卖两样:炸酱面与炖猪脚。朴实的炸酱面加上猪蹄原汤,其美味自可想象,方娘待人热情,一进店她便打招呼,寒暄不停,边说边做,直至吃完说“再见”才算了结。熟人在她的店里,如果钱不方便,可以记帐,待到发薪时再给她,她也总是笑脸相迎。
包子
杨家街口“清廉”食堂的早点花色品类较多,甜的有豆沙包、水晶包、芝麻富油包,咸的有叉烧包、蟹黄包、酱肉包等等,店堂朴素整洁,靠的是质量称著。
“美味春”的大包有酱肉和富油咸甜两种,特色是皮薄馅多,每个包子底面都贴了一张豆皮,以防漏馅。
“小桃园”的小笼汤包配上一碗干丝汤,纯是一派苏扬风味。
大众化的“好公道”,在五显庙口右侧的一小间屋里,仅三五张小桌,早上常是顾客盈门,除了小包子,还有糯米包油条和一种与众不同的咸豆浆,均很有特色。
卤菜
从电报路口至五皇庙,每天黄昏上灯时刻,马路两旁的人行道边便出现了卤菜摊子,多有纱罩,上面吊了一排发亮的卤味。卖牛肉的高悬着大张灯影牛肉,薄如油纸;盘里的牛筋闪闪发光。
一个卖烟薰鸡的,据称是用茶叶来薰制的,确实香味不一般。
店铺则以电报路“清云食店”较为出名,是粤式卤味,叉烧、香肠是其拿手绝活,还有鸭脚包更具特色,系采用鸭脚,包上一条猪肝,一条肥肉,再用鸭肠紧紧密缠腌制而成。一串串吊在门口,既可作为店招,又借以风干,到时蒸熟,顾客用以佐酒,连骨细嚼,其滋味无法用语言来说清,只有亲口品尝,方知其中美妙。
“清云食店”主要是卤菜,也卖稀粥和汤面,粥有十多种,什么叉烧、香肠……,其中有名叫明月粥的,乃在稀饭中磕上一只鸡蛋,那蛋黄如一轮金黄的圆月,蛋清则似一片飘浮的白云,好一幅秋月图!面的品类也多,伊府面为其独有。
五显庙上排“四象村”的豆皮与排骨面,质好、量多、价廉,是湖北名吃,颇受大众欢迎。
五十年代初期,高笋塘边还有一家小店,卤菜好。香肠尤佳.面点品类也多,清爽味美。主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扬州人,弄的是地道苏扬一带的家常味。
泸州白糕店
顾名思义,店主是川南泸州人,店在环城路十字街下排。开初主要是卖白糕,后兼卖汤元等等,自然是有名气,原是一家夫妻店,后来合营了。这店的汤元很出色,1两粮票买4个,甜的馅子是黑芝麻拌白糖;咸的馅子炒肉酱。这个店后来在“wge”中期,仍坚持每天凌晨5点钟开门营业,方便了出早工的劳动者。这个店的汤元特别是肉汤元很走俏,那怕是寒冬腊月,6点一过就别想吃到肉汤元了,吃汤元要买号牌,依号次端。主厨老郭闲时曾对我说,他做的汤元是不糊汤的,主要是熟面加生面,揉合均匀扎实;包时只捏拢,切忌搓光,下锅时才搓几下,不宜久搓,糖的呈圆形,肉的呈椭圆形。老郭精益求精,不断研究。他曾同我商量过,肉馅子是生料好或是熟料好?抑或是生熟掺半好?我建议还是熟料好,最好是加上点宜宾芽菜末则更佳。
川北羊肉汤与凉粉
公瓦溪上排,一间捆绑木板平房,没有招牌,秋、冬、春三季卖羊肉汤,夏季卖川北凉粉。羊肉汤是用几条整架羊骨熬煨的,呈乳白色,可以烫米粉或烫羊杂,桌上只放两只碗和一个筷筒,一只碗装的盐巴;一只碗装的芫薷,食客自放。那奶汤最特出,只要滴一点在桌上,立马凝成一颗白色的圆珠,一位老中医刘先生对我说:喝上那店里一碗羊肉汤,当吃一次鹿茸。这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但确也道出其营养价值之高。
炖鸡面与锅贴饺
五显庙口有一间一楼一底的捆绑木房,只卖两样:炖鸡面与锅贴饺。我佩服主人的巧妙安排:爆辣的锅贴饺、配以清淡的原汤炖鸡面,互克互补,每晚常是满堂。
甑甑糕
卖这种小吃的没有固定的店堂,都是挑担担,游动于街头或有茶座的地方。担子一头烧柴火和蒸糕,都备有两个小木甑,瓶口比一个白糕略小,循中有能升降通气的活塞,瓶盖铜质长木柄。另一头为盛制好的糯米粉抽屉;还有一个盛红糖的抽屉。他如小盘、筷子、水等都备带齐全。总为一挑。遇有顾客,随叫随停,加上柴火,一面用蚌壳舀米粉于甑中,随即用蚌壳边缘划一小片红糖置于粉团的中间,盖上铜片。等待第二甑装好加盖时,头一甑已熟,夹在小盘里即供享用。就这样有节奏地操作,直至顾客招呼停止而结束。这东西既不象糍粑那样细软,又不象其他米粉蒸的东西,口感松软滋润,两三口一个,第二个又接上来了,别有风趣。
夜宵
这帮人当夜幕降临时,挑担出门,或停在路旁,或沿街叫卖,直至夜阑人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踏上归途。
猪蹄子肉丸子
猪蹄一剂为二,炖粑。肉丸子,少量肉酱合上大量豆腐,搓成大小一样的小儿子,先煮成形。这挑担,一头是深桶铁皮炉子,盛满原汤,桶边装有丝网,上搁猪脚,桶边挂上佐料。另一头则是竹篮,放的碗筷、猪脚、肉丸子,吃时只需在沸汤中一烫,淋上佐料。可称为快餐。
炒米糖水
这也是一副担子,一边是炊壶,烧的开水,另一边是盛的炒面、藕粉、糖、芝麻面等,调炒面和藕粉很考技术,炒面要调匀净,干清适度,藕粉要稠度恰当,没有“粉”的感觉。干这行的人,总能掌握分寸,包你满意。
另外还有担担面,扁担糕等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