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有许多有趣的民风民俗,它们见证了古巴渝的文化演变,承载着老重庆人的美好记忆,凝结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之魂。在本期“老街讲故事”中,将带您了解重庆年前赶场的民俗,寻回童年的温馨回忆,向您讲述重庆的传统习俗。在重庆,有一种逛街叫“赶场”,年前赶场,是重庆乡间有趣的民俗传统,也是人们一年一度的盛会。婆婆从场上带回家的甜丝丝的牛皮糖,爷爷在肉摊上割回的新鲜猪肉,姐姐与摊贩砍价买的蝴蝶发夹……对于很多重庆人来说,小时候的美好回忆,一定有一部分是关于赶场的。赶场最热闹的时候,正是现在这种临近过年的日子,吃的、喝的、用的、穿的,每家每户都开始屯年货,有很多要置办的东西。赶场要赶早,特别是在年前的这种忙碌日子里,去晚了,最新鲜的蔬菜和最好吃的食物就会被卖光。早上,天蒙蒙亮,爷爷婆婆背起背篼准备出门。我带着惺忪的睡眼,迅速从床上爬起来,麻利地穿好衣服,生怕动作慢了,爷爷婆婆会不带我。那时的交通基本靠走,好几里地的路程,对小小的我来说,竟丝毫不觉得累。到了市集,才发现在不到5米宽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来回涌动,挤得水泄不通。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整个市场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人们都背着大背篼、提着尼龙口袋,一副要承包整个市集的模样。我紧紧地攥着婆婆的手,不让拥挤的人群把我们冲散。市集上最吸引我的是各色小吃:小笼包、三角粑、豆浆油条、油饼……每样都看得我直流口水。婆婆给我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那种香甜的滋味,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忘怀。除了馋人的小吃,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应接不暇,柴米油盐酱醋茶、对联、鞭炮、糖果、瓜子、生产工具……各种过年所需应有尽有。土鸡土鸭比较多,都是农家自己养的,肉质肥美。村民们把自家田地种的蔬菜带到集市上贩卖,天然无公害,很早就会被抢光。竹制器械都是“篾匠”一根一根慢慢编制的,都是好手艺。爷爷婆婆遇到几个乡亲,他们互相拜了早年,送去问候和祝福,再看看彼此的背篼里都置办了什么好年货。爷爷在剃头匠的摊位上理了发,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年新气象,新衣服自然是必不可少,不求多贵,只求耐穿耐干净,在衣服摊上选择自己钟爱的衣物,爷爷婆婆再与商贩讨价还价。那时淳朴喜庆的新衣,却比现在穿的名牌服装更显珍贵。临近下午,爷爷婆婆的背篼已经满满当当,集市上的人渐渐散去,我们也往家赶。忙年,忙年,忙忙碌碌又一年。赶场结束,过年东西都置办齐全,只等团团圆圆、欢欢喜喜地过个热闹的大年,不知不觉,时间就在这一年又一年的赶场时光中缓缓流走。随着时代变迁,赶场已经渐渐淡出了重庆人的生活,但由赶场带来的童年美好回忆不会消逝,那种久违的淳朴、热闹将深深保藏在每个重庆人的记忆中,成为山城人民的幸福回味,时刻温暖着心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