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有多喜爱奶油吃的是一份奢侈感

在上世纪,上海人是发自内心喜爱奶油这种甜蜜美味。

“左手小笼生煎,右手酥皮奶油”——上海人,迷恋小笼包生煎包的肉香汁浓,同时也痴迷奶油西点。

上海人对奶油的痴迷体现在对“海派西点”的喜爱上。

所谓“海派西点”,就是根据上海人口味改变配方和制造方法的西式点心。

自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之初,西方列强建立租界,在十里洋场的繁华环境中,在上海的外国人保持西方的饮食习俗,习惯享用下午茶,西式糕点在上海的影响也逐渐扩大。

早在民国时期,享用下午茶,吃蛋糕面包是少数上流社会阶层的习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喝咖啡和吃下午茶仍然只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富裕家庭的休闲活动。

等到改革开放,海派西点才开始被一般的工薪阶层享用,并且迅速虏获上海人的心。

要说最受欢迎的海派西点,少不了掼奶油、奶油小方、栗子蛋糕和冰糕。

稍微了解一下这些海派西点的原料配方,不难发现,奶油是它们的终极灵魂。

掼奶油

上海人嗜奶油,掼奶油杯则是表达这份喜爱的最直接粗暴的方式。

掼奶油是上世纪20年代由外国人带进来的,它的德文名字译为“摔打奶油”,而上海话里面的“掼”正有“摔”的意思,掼奶油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制作奶油并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从牛奶中分离出含脂率35%~37%稀奶油,添加稳定剂,以改善稀奶油的起泡性和气泡的持久性;为了增加人们的适口性和产品的粘度,再添加蔗糖;再通过机械方法将空气混入,使其膨胀,即成。

糖和奶的比例混合是使掼奶油变得洁白细腻,口感顺滑的关键,打发奶油速度也有讲究。

掼奶油杯

现代人可选择的美食很多,还注重控制热量保持健康,或许不能理解空食一杯奶油有何乐趣。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掼奶油是非常时髦的,上海情侣约会环节少不了吃掼奶油,就像他们几乎都会去外滩情人墙、普希金像小花园一样,也像今天的你一定会和伴侣去看电影一样。

掼奶油也是“奢侈”的小资甜品,在纪录片《爱上海派西点》中,一个上海叔叔聊到掼奶油,他说:

“这个就是你一定会带着男朋友女朋友去吃的东西,但那时工钱一个月才三十几块钱,两个掼奶油要八毛,天天吃可不得了。”

奶油小方

有一种好吃的,你下班去到店里,店员会说“卖光了,明天早点过来吧。”

这种好吃的要算上奶油小方一个。

对比现在时髦的翻糖蛋糕,奶油小方外表有点朴素。

长方形的海绵蛋糕,中间夹着一层薄奶油。奶油里头有碎碎的罐头菠萝丁,主角则是顶上厚厚的奶油层和奶油花,用一小块盐渍樱桃加以点缀,能做到甜而不腻的奶油才值得店家引以为傲。

奶油小方始于年,至今仍然在老牌西点店热卖,成为上海美食的一张名片。

相比于现在很多甜品,奶油小方似乎不值一提,无非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奶油充世面”的一种甜品。

但很多食物并不能仅仅以味道和原材料来评判,奶油小方曾是上海人童年最热切的期待,无疑是上海人的记忆符号。

素面朝天的鲜奶小方,整列整排,底气十足地陈列在玻璃柜中

栗子蛋糕

在八十年代,栗子蛋糕在上海孩子心里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为了能被奖励一块栗子蛋糕,孩子也能克制调皮爱玩的天性,坐在书桌前好好做作业,好好考试。

栗子蛋糕有什么魔力?

我们平时吃到的栗子蛋糕,通常是把少许栗子泥加入鸡蛋,黄油和低筋面粉中,然后烘焙而成,栗子的戏份不多。

但海派西点里的栗子蛋糕是扎扎实实的。把栗子煮熟剥壳,加糖搅拌成泥,最后在栗子糕胚的外层裱上厚厚的白脱鲜奶油。

栗子蛋糕的魅力不仅在于满满的栗蓉淡香,也因为外层的鲜奶油“帽子”,使得蛋糕口感更细腻绵长。搭配口感较硬的栗蓉糕胚,口感层次丰富。

栗香和奶香交织,软糯和滑润相佐。

人们对栗子蛋糕的喜爱,不仅仅因为栗香,更是因为痴迷奶油那种细腻滑润的口感。

用栗子蓉代替面粉并不是从外国师傅那里学来的,而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师傅的首创,因为过去由于物质条件限制,低筋面粉稀缺,便想到用栗子蓉代替。

这种变通与上海的气质十分相符,也与上海人气味相投,栗子蛋糕能风靡上海甜品界半个世纪也是理所当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