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今天的旅行做功课的时候,就产生了个疑惑,古猗园这个名字,有点意味深长的说道。
明朝有个退休的河南官员,肯定应该是个贪官。他在嘉定买了块地,请当时最著名的竹刻家,为他设计建造庭院。庭院建成后,取名猗园,因为园中有很多绿竹,说是取《诗经》之“绿竹猗猗”的说法。在《诗经》里,猗这个字,只是个语气助词,相当于矣。
但是,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猗这个字,还特指是被阉割的公狗。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下,用这个字来命名,应该都算是极尽嘲讽奚落的恶意吧。
这个明朝的河南官员去世后,他的后人,又把这处园子转卖于他人。后又历经数手,到了清朝,因为是前朝的遗物,故又称作古猗园,流传至今。
其实,我还是挺不解的。一个带有骂人脏字的名字,数百年来,为什么就没有人想过改一下呢?
古猗园位于上海嘉定区的南翔镇,也算得上是江南名园了。清末战火缘故被毁,建国后,得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数次重修,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现在应该是游览古猗园最好的时节。绿竹猗猗,蝉鸣其中。荷花盛开,绿意盎然。河水蜿蜒,绕园盘桓。绿竹荷花,相映成趣。
虽然,大部分建筑,都是近几十年来的重建,亭台楼榭,飞檐翘角,尽是江南营造的华美意象。园内又迁移进大量的名贵树木,还有好几座唐宋的佛塔,可以说,古猗园,是上海和嘉定区精华之集大成者。
嘉定有个镇城之宝,法华塔,而南翔镇的守护神,莫过于云翔寺双塔了。双塔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仅存的一对,年代最久远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清乾隆年间因大火焚毁寺庙,双塔也受到殃及,受损严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双塔得以重修,遂成今天的风貌。
双塔附近,是新建的云翔寺。这是国内不多见的,具有典型唐朝建筑风格的寺院。即便是不从细节考究,乍眼一看,和扬州的大明寺,有几多似曾相识的感觉。巍峨的钟楼鼓楼,与山门殿同辉,与绝大多数的寺院格局,有着明显不同。
提及上海的美食,外地人知道最多的,莫过于城隍庙里的南翔小笼包了。顾名思义,南翔小笼包,发源于嘉定区的南翔镇。清朝同光年间,南翔的一家点心店的老板,研制出南翔小笼包,在本地名声大噪。民国时期,老板的一个外姓亲戚,在上海豫园开了一家店,借助南来北往游人的口碑,南翔小笼包的名气,由此传扬开来。
原产地的东西,还是最有归属感的。前几年,参加南京高淳马拉松的时候,曾和上海的戴兄同住一家酒店,相聊甚欢。他告诉我,南翔最正宗的小笼包,就在古猗园餐厅。
为避免排队的拥挤,特意拖到午后一点多钟才进入餐厅。客人依然很多,空桌也只有进门处的两个。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扫码点餐,一笼原味的小笼包,一碗上海酸辣汤,45元,几乎没有等待,直接就上桌了。
小笼包的个头很小,远没有我包的饺子大。传统的菊花顶造型,底部的面皮很薄,菊花顶处的面,吃起来,毫无违和之感。不像别的包子那样,有一股干面的味道。
小碟子里面倒些许镇江香醋,轻轻夹一个包子,放在碟子里。接着,端起碟子,在筷子的辅助下,沿着包子的侧下方,轻轻咬一个小口,吮吸出里面的汤汁。再把包子的各个部位,都蘸上香醋,或整个直接入口,或咬开后细细品嚼,自得其乐。
坦率的说,我不喜欢带有甜味的食物,所以,南翔小笼包,对我来说,也就是贪恋虚名,吃个名堂罢了。好在,30块钱15个小笼包,也还能裹腹,这个价钱,也还算亲民吧。
连续三天超过40度的高温,我还是中暑了。这几日,头晕恶心,浑身乏力。原本,今天还想去南京路和外滩溜达一圈的,在依然湿闷的天气里,游兴再高,也抗拒不了身体的孱弱。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