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笼馒头和小笼包,哪个名称正宗

吴歌原创

无锡小笼有两个叫法:小笼馒头和小笼包,哪一个是正宗名称?

无锡小笼是无锡著名的美食地标,在老无锡人探亲访友的伴手礼四大金刚中名列在玉兰饼之前。

曾经请外地朋友去淼林第吃无锡小笼和三鲜馄饨,朋友在欣赏美味之余问我:无锡小笼究竟叫小笼馒头还是小笼包子?当时我回答:小笼馒头和小笼包子都可以叫。但是,现在卖无锡小笼的点心店里,无论老店新店,在点单标牌上一律写的是“小笼包”,很少看见写“小笼馒头”的了,熙盛源、锡笼记、淼林第、笑来喜等写的都是“小笼包”,连“王兴记”这样的百年老字号也是写着“小笼包”。

二三十年前,无锡人只会把无锡小笼叫做“小笼馒头”,很少称为“小笼包”的。现在许多中老年无锡人也改口叫“小笼包”了。那么,无锡小笼,究竟是“小笼馒头”还是“小笼包子”呢?

历史上诸葛亮被视为中国肉馅馒头的创始者。诸葛亮征伐南蛮后得胜班师,返回途中遇见泸水风浪大作,土人告知:要用四十九颗人头和白牛黑羊祭祀,即会风平浪静。诸葛亮不愿妄杀生命,即用面粉做成人头状,内裹牛羊肉,投入水中祭祀,称之为“蛮头”。那时诸葛亮做的已经是肉馒头了。西晋文人束皙《饼赋》说:“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蛮头”一词已经改为同音的“曼头”了,再后来“曼”字被加上食字傍,成为“馒头”,就一直沿用下来。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诸葛亮是东汉后期人,馒头名称的历史渊源因此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无锡人的“小笼馒头”、上海人的“南翔小笼馒头”都是这一系的历史文脉传承,无疑是正宗的。

包子一词出现比馒头晚许多,据历史记载,大约出现于宋代,比诸葛亮晚了八百多年。据说宋仁宗好吃包子,自己过生日就把包子赏给大臣,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三年的《燕翼诒谋录》有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东京梦华录》写了“诸色包子”,有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还有细馅包子、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等。《水浒传》里写孙二娘在山东靠近河南十字坡开店卖包子,写的是“人肉馒头”。可见,那时包子和馒头是混叫的,包子,只是北方方言而已,并不是馒头的官方名称。不像现在北方人分得很清楚,把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

清代《清稗类钞》专门说了馒头和包子的区分:“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清稗类钞》是清末民初徐珂编撰,民间笔记,并不具文化权威性。此后,江南人仍然未改馒头的名称,无馅的叫白馒头,有馅的叫肉馒头、菜馒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去绍兴考察文化,绍兴的小吃店还把馒头叫做馒首,这是一个更加古老和文字的名词了。

所以,我认为,无锡人完全应该继续坚持“小笼馒头”的叫法,不必要去改称“小笼包”,因为,包子完全不是这类食品的官方名称和标准名称。至于有人习惯叫“小笼包”,特别是那些来自北方的客人,那也随意随叫。相比之下,“小笼馒头”更具无锡地方特色,更具江南文化传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