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四月的哈尔滨,还是有些春寒,料峭的春风一吹,行人纷纷裹紧大衣,行色匆匆,仿佛还是初春时的微寒。
这么凉爽的天,就想秃噜秃噜,嗦上一大碗兰州拉面,让胃和身体暖起来。
兰州拉面不在兰州
但电光火石之间,突然想到一个其实很多你所见到的兰州拉面,并不是兰州的面,而是来自于甘肃的邻居——青海。
其实吧,兰州的面确实很好吃,也非常有名,不过当地人称呼为“牛肉面”或者更亲昵的名字“牛大碗”,汤必须是用牛肉、牛骨和鸡熬出来的,讲究“一清(汤)二白(下)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
我们在大街小巷常见的,是青海化隆、循化等地的人带到外地的,并且凭借着味道和价格,抢占了市场,因此,很多甘肃兰州的朋友一直会跟认识的外地人,努力教授如何辨别两者的区别,毕竟总跟方便面里的肉量等量齐观,被一样说一头牛用一年只有皮外伤,兰州的朋友也很苦恼。
安徽牛肉板面不在安徽
其实吧,板面这种食物,起源于安徽太和,与很多爱找来源的地方小吃一样,乱挂上了张飞的名气,说是当年急脾气的张三爷等不及厨子,把面条一摔,发现面条变得很劲道,所以有了板面这种食物。这种说法很明显是很存疑,但板面是安徽太和传承的,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将板面发扬光大的,还得是河北的石家庄人。
石家庄即便是一座出过乐毅、赵云、魏征等名人的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但尴尬的是,二十世纪初,如今的石家庄市区还是个小村庄,因为正定铁路和京汉铁路迅速崛起,年更是取代了传统省会保定和天津的位置,成为了新的省会。
因为石家庄的快速崛起,和铁路枢纽的重要位置,石家庄涌入了大批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这些建设者又带来无数家乡的美食,在石家庄这座年轻的城市里,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味道,而来自安徽的板面就是其中之一。
太和人的板面,喜欢用羊肉做汤头,人称太和羊肉板面。但来到石家庄后,因为很多食客觉得羊肉汤太膻臊,当地人也更爱吃牛肉,所以很多人就改用牛肉制作汤,受到了食客们的欢迎,不仅安徽人会做,很多来自其他省市的人也学会了这种制作方式,仅在两千年左右,石家庄大街小巷就有多家“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刚才说了,石家庄是一个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都要通过铁路走石家庄这个枢纽,一来二去,石家庄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渐渐叫响,反而板面老家太和的羊肉板面没多少人认了。
台湾手抓饼和烤肠不在台湾
台湾手抓饼这个早餐界的新贵,其实也不是台湾省本岛美食。
手抓饼的老家其实是在相声之乡天津,你要在台湾省找手抓饼,大概率是找不到的,但要找手抓饼一样的美食,看到街边牌子上写天津葱抓饼的,去排队,不一会就能看到一个跟手抓饼差不多的美食。
其实,手抓饼是走了从天津引入台湾省进行本土化,再从台湾省走出,再在大陆又一次本土化的产物。
而同样以台湾省命名的台湾烤肠,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子。
我上初中开始,学校小卖店就开始卖这种台湾烤肠,在烤肠机里不停地翻滚,烤的有焦壳时吃最好吃,而且它较常吃的红肠来说,有一丝丝甜味,价格还不贵,很快就成了小朋友们的新宠。
说是台湾烤肠,但在台湾省,基本上见不到我们在仓买、超市、学校小卖店里常见的烤肠机,这种专门烤台湾烤肠的机器几乎是大陆的特产,而所谓的台湾烤肠更多是用淀粉加碎肉做成的仿制热狗肠,而且据考究,最初的发明者可能是咱东北老铁。
重庆鸡公煲不在重庆
你以为重庆鸡公煲是哪里的菜肴?是重庆?nonono,其实,重庆鸡公煲是一个在上海的福建莆田厨师发明的。
年,莆田人张重庆在上海当厨师时,对重庆菜肴很感兴趣,研究了很久,才发明了一道结合了火锅和烧鸡公特点的美食,简单粗暴的以自己名字里的重庆二字命名,一方面,不用费脑细胞想名字,另一方面,也是靠一下川菜的名气,更好地卖出去。
事实上,张重庆也成功了,这道有川菜魂但没有川菜辣的美食,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无数学生党和上班族的心头好。
除了这些,辽宁抚顺的四川麻辣拌,台北的温州大馄饨,深圳的海南椰子鸡,还有杭州小笼包、土家酱香饼、天津灌汤包、玉林串串香等等,不知道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错位地名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大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