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前,包子在这里出现,百年前,这里又诞

本篇为系列美食游记《寻味中国》第90篇。

从上篇天津狗不理开始,《寻味中国》进入包子系列。这一系列早有构思,却迟迟不能下笔。从选题来看,包子作为许多城市的特色小吃,很有书写的价值。然而,大众饮食正走向融合,这类制作简单且少有本地食材特色的小吃,同质化特别严重。随着一些包子连锁店在全国铺开,传统的发面肉包、菜包、豆沙包,从南到北几乎一模一样。即使个性化较强的小笼汤包,本地人或许能区分出这家与那家的差别,外地人多也会蒙圈。如何让一个南方人去分辨开封灌汤包和西安贾三包子的异同?

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同质化,可能背后有同一个指向,即很多貌似在各地开花的饮食,其实都发于一个根。比如灌汤包,无论哪个城市号称自己历史多么悠久,源头都是一个地方——开封。

不仅是灌汤包,中国包子被公认发源于开封。虽然它也可能诞生自别处,却无史料佐证。就如殷墟才有甲骨文,你想说中国的文字历史更早,那么拿考古证据来。

宋代之前的文字,对市井生活少有记载,中国饮食的信史,自北宋始。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介绍市井食肆的第二卷起首,就出现了包子铺的名字,店家开设的位置和名号,按现在标准也是大店。

来源:维基文库《东京梦华录》卷二

据说,王楼山洞菊花包子有“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之称,这么看来就是现在的灌汤包。这段描述我却找不到史料支撑,感觉像是现在为了证明灌汤包源于开封而编造的。

其实,灌汤包诞生于开封是毋庸置疑的。年,名厨黄继善在开封开设“第一楼点心馆”,创立了现代灌汤包。其要点是改发面为死面薄皮,采用“三软三硬”的工艺加工面皮,打馅加水而非肉皮冻,最终达到“饱含汤汁、色白筋柔”的灌汤包标准。

黄继善(左一)来源:搜狐网

在烹饪方法上,改大笼为小笼蒸制(也是灌汤包容易破的缘故),带笼上桌,且是即蒸即吃,这样就保持了灌汤包的热度和形状(凉了难看又难吃),小笼灌汤包从此而来。请注意上图中的笼屉,比南方的小笼大多了。

或许更多人认为,天津狗不理才是北方灌汤包的代表(见《寻味中国89论狗不理的倒掉》),其实,所有的现代灌汤包工艺都源自开封,只是到了各处又有改良调整。然而,人们更熟悉的却是狗不理、南翔馒头、扬州汤包等等,开封包子名气并不响亮。

很无奈,人们总会将某个特色饮食与影响力更大的城市联系起来。饮食是文化的一支,文化依托于商业经济。包子可能唐代就有了,也可能诞生于别处,但人们只会记得东京汴梁城的包子。开封若不是在近代因为铁路而衰落,将省会位置拱手让给郑州,人们就都会知道开封小笼灌汤包。

上回在开封。十多年未见的学生带我到了黄家包子老店,品尝正宗传统灌汤包。与江浙的汤包相比,汁水没有南方的那么多,因为是“水馅儿”而非肉皮冻工艺,肉馅的口感更好。那一次师生相见甚欢,白酒喝多了,味蕾也不敏感,也无心细加品尝,反而觉得它家的素馅包子真个不错。

印象深的是某个早上,一个人踱到步行街,一笼包子,一碗胡辣汤,小碟加满醋和辣子,两口一只,吃得甚是舒服。这才是小笼汤包应有的场景。

后记:

天津狗不理、开封灌汤包,后面几篇还是灌汤包,选哪个城市作为?还没想好,敬请期待。

本篇鸣谢:

蔡总,民营企业家。那年他专程从企业所在地郑州赶到开封来看我。蔡同学年龄不大,事业却很成功,毕竟是潮汕人,有天赋。

原创图文,转发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