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夫妻城中村做竹蒸笼30年,每只蒸笼7元

每天早晨,路过早点铺,总会端一蒸笼新鲜出炉的小笼包。一笼小笼包下肚,充沛的正能量就开始在体内翻江倒海。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早点铺里,越来越多的竹蒸笼被不锈钢取而代之,那种温暖的味道也随之消失。为了寻回这种味道,我们来到了南京下关区鲜鱼巷一个破旧的小院,那阵阵竹香,源头就在这里。这里有一对老夫妻,已经做了竹蒸笼30年。

推开小院破败的大门,穿过昏暗的走廊后,出现一个小小的天井。眼前豁然开朗,鲜鱼巷呛人的鱼腥也淡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便是随藏在城中村中的竹蒸笼作坊。

一位笑容满面的老汉,他正站立着挥动一把锋利的砍刀,刀起竹破,淡淡的竹香就随着声波四散而开。

距老汉大约一米远处坐着一位和颜悦色的大娘,她似乎正在做着刺绣,她飞针走线的速度极快,只一分钟就连换了两个绣棚。走近仔细端详,才发现大娘并不是在刺绣,她是在飞针走线不错,但是换的却并不是绣棚,而是竹圈。

这夫妻俩正在分工做竹蒸笼:老汉正在劈篾,只见他先将毛竹锯成段,然后用砍刀把竹篾剖成薄薄的竹片,两面刮光滑后,竹片被送到大娘手中。只见她把竹片卷成一个圈,将两头接驳处打上孔,然后用编织绳绑好固定,然后在圈中间用放一个用竹篾做的笼底,一个蒸笼就宣告完成。于是俩人又重新开始下一个蒸笼的制作,过程中没有言语交流,但是在眉眼之间能感到几十年来沉淀下的默契。

老汉名叫刘林,是南京做竹蒸笼的世家。家族做蒸笼已经有80多年历史。刘家做的蒸笼名为“刘老汉蒸笼”,是南京的老字号。在以前生意鼎盛时,不光是南京,附近扬州、镇江,甚至上海的客户都慕名而来。

以前夫妻俩自己有一个正规的竹笼加工厂,顾了好多人分成三组:有的做直径80厘米的大蒸笼,给普通家庭红白喜事蒸菜用;有的做直径33厘米的蒸笼,给饭店蒸包子、馒头用;有的做直径20厘米的小蒸笼,早点摊专门用来蒸烧麦、小笼包。每一组人又分工协作:有的劈篾,有的打孔,有的绑扎固定,有的做笼底,有的负责送货。整个竹篾作坊搞得有声有色。

谁也没想到,经营得好好的“刘老汉蒸笼”命运会因为一场拆迁而改变。因为以前经营的竹笼作坊地处南京下关老城区,在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拆迁潮后,作坊所在的老房子最终不得不直面被拆迁的命运。

让刘林始料不及的是,老房子推倒后,租金也随着新楼拔地而起,而刘林做的竹蒸笼却不能坐地起价。考虑到自己已经有56岁,也做不了几年了,而25岁的儿子无意传承衣钵。虽然割舍不下情怀,但在高房租的压力下,最终也只能忍痛割爱解散了竹篾作坊。

作坊没了,刘老汉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付诸东流了,但是蒸笼却不能不做。因为刘家世代做蒸笼;很多客户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因为在以前行业都是父子相传的。你家世代做蒸笼匠,我家世代开餐馆。一个必不要少的买家,一个是必须往来的卖家,久而久之,篾匠世家就与餐馆世家结形成了“伟大的阶级友谊”。

对于刘林来说,蒸笼卖多少钱一个,不是他说了算,要考虑到“阶级兄弟”的承受能力,因此,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好,竹蒸笼的就维持在7元一个的价格,几年不变;想要退出这老行当,更不是刘林说了算,“我不做蒸笼了,客户们要蒸包子,找谁买蒸笼去?找别人做?有我这手艺者没我这么低的价格。用不锈钢蒸笼?那更没提,价格高不说,蒸出的包子没竹蒸笼的香”。

和刘林说到以后的打算,刘林显得很无奈。夫妻俩只有廉价租下一个将要拆迁但却没有拆的老屋,开始了他们的“竹蒸笼游击战”。因为“根据地”太小,人手不够,如今直径80公分的大蒸笼,直径33公分的中号蒸笼都不做了。夫妻俩集中精力做需求量大的直径20公分的小蒸笼。

“他还会做古装电视中那种达官贵人家那种送饭用的竹饭篓,精致得不得了,可惜,现在每天做小蒸笼劈篾都来不及,没有心情做这种精细活了”,大娘眼中对大叔充满崇拜,但语气却充满无奈。因为在这边坚持几个月后,他们马上又得寻找新的“根据地”了——拆迁已经拆到了他们新“根据地”的隔壁。

“如果再找不到便宜的房子,我们就考虑把‘根据地’安在家里,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坚持多久是多久,尽量给客户们长一点缓冲期”。自己祖传的老行当都不保了,居然还想着给客户长一点缓冲期,看来“刘老汉”做老行当太久,已经沾染上了老式的江湖义气,处处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阶级友谊”。

如果那一天,刘林所说的“缓冲期”真的到来,那么请第一时间通知你的所有朋友,多品尝一些从竹蒸笼中新鲜出炉的包子,在舌尖记下那种温暖的味道。了解更多记录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