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第一次到沪,感受大上海风情,品尝了地道的上海本帮菜
在上海逗留了几天,品尝了几次上海汤包,严格说叫小笼馒头。其实我更愿意叫它包子,而且汤包一词颇为贴切。和小笼包不同的是,汤包确实带有很多的汤汁,其实就是拌馅时加入了肉皮冻和清水的缘故。汤包的味道属实不错,汤鲜、味美、清甜可口,属于油而不腻的美味。
除了汤包以外,怎么也得品尝一下地道的上海本帮菜,体会一下浓油赤酱的感觉。我觉得真正接地气的美味一定不在高楼大厦里,而且看起来毫不起眼却非常地道的馆子。
顶着中午的太阳走了2公里,只为了寻找一家被沈宏非导演推荐过的本帮菜馆。这家馆子蜗居在三林镇古街的尽头,一家貌不起眼的小馆子。
沿街是江南徽派风格的建筑,高高的马头墙高出屋顶,脊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就是这种简单又迥异的江南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砖墙的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高高翘起的房檐,历经风雨却依旧昂首挺立。
走进木质结构的长廊,看低低矮却并不压抑。窗棂被雨水冲刷得已经斑驳陆离,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印证着沧桑巨变的岁月。
中午的太阳加快了我前进的脚步,急忙打开饭馆的门。柔细的江南女子的声音传来,引我到里边落座。灯光并不刺眼,满眼都是江南水乡古镇的感觉。虽然小店看着偏僻,但里面的客人并不少,有五六桌的样子。
房子是老旧的,随处可见岁月的痕迹,甚至于墙壁还有雨水浸湿过的印记。实木的四方桌和长条凳很是应景,古色古香。
吊扇加空调加速了温度的调节,带来了些许的凉意。
菜谱是最古老的那种,打我20年前接触的饭馆就是这种版本。菜谱上没有精美的图片,只有菜品和价格,以及简单的分类。
服务员递过来一杯热水,我也看好了菜单,点了一份本帮扣肉和草头圈子,因为没有草头便换成了鸡毛菜。
扣肉是第一个登场的,还冒着热气,不足三分钟就上桌了,看样子是提前做好了的。时刻在锅里加热着,待客人下单便迅速出锅,这道菜一定是这里的招牌菜,几乎桌桌必点,浓油赤酱在这个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帮扣肉并没有芽菜或者梅菜垫底,肉是很大片的样子,厚度有一公分左右。肉皮看上去很夸张,经过了高油温的洗礼,表皮呈现出虎皮状的波纹,让人想起金钱肚。扣肉的颜色酱红,汤汁呈酱黑色。
夹起一片扣肉,是纯五花三层,但瘦肉居多,看得出是精心挑选的食材。蒸制的时间较长,虽未入口即化,却也酥烂化渣。味道入得极透。入口先咸后甜,互不遮掩,鲜美入味,非常适合配米饭食用。这个菜属实不错,点赞。
时蔬圈子是略微等了一会才上桌的,垫底的鸡毛菜就是清炒的做法,清淡微苦。圈子就是大肠头,应该是上海这边独特的叫法。
圈子的颜色偏深,是单独烧制出来的,也是咸甜的口味,略带着一点特有的脏性气味。这道菜是两极分化的食物,讨厌的人会掩鼻而过,而钟爱它的人却能道出百般滋味。
吃一块圈子需要就一口米饭,再来上一大口鸡毛菜。圈子的浓香最后是蔬菜的清香,掩盖了些许的油腻感,或许这才是这道菜的初衷。
江南的米远不及东北的大米,光从米饭的油润度就能看出来,略显粗糙。米饭的味道也不及东北大米的香甜,口感不够软糯。因为生长周期和水质土壤的不同造成了米质的区别,但好在泡上扣肉的汤汁,却也适口清香。#寻找美食家#
看到旁边的客人点了一份肉皮的菜,也是这里的特色,奈何我一个人实在是消化不了,只好下次再来品尝了。
大家好,感谢阅读,我是辉哥,餐饮经理人,喜欢美食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