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这个小东西如今被追捧成稀罕物

在普陀,藏着一个小而美的村史馆,通过实景、照片等载体,生动书写了建国以来老百姓如何一步步迈向小康生活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日前,随着“四史”教育的开展,这个展馆成了普陀区当地一个重要的打卡点,越来越多青年党员走进这个位于曹杨新村街道的村史馆,重温祖辈父辈的历史……

“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

上海70年前就有了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在年5月21日正式破土动工,当时的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亲自选址、命名、建造。

建造前的环浜是一条杂草丛生的自然浜,早年的曹杨地块也大都为农田,历经了一年的建造,第一批48幢单位2层楼的楼房就此拔地而起。

新村在规划时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以邻里单位为居住细胞,注重半径服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步行范围内解决日常生活各种需求”,也就是现在推崇的“十五分钟服务圈”,这就要求服务设施配套一要齐全,二要便捷;第二,新村在规划时就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基地范围内原有的绿化和水系。

S型窗花背后有深意

年8月12日,工人新村正式得名为曹杨一村。曹杨新村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工人新村。

村史馆里的照片墙,展示了入住新村的首批户劳模以及生产先进者,从简陋的工棚中乔迁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工人新村,兴奋不已的情景。当时的工人新村外观是借鉴苏联农庄和新式里弄设计的欧式建筑,白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不仅十分美观,且设有木地板、抽水马桶、煤气等设施,对于50年代普遍住在茅草屋的工人们来说,这些设施都是非常先进的。

工人新村透气窗上的图案是一个英文字母S,是由上海的“上”字首字母S演变而来。如今,曹杨一村即将迎来非成套住房改造,但东西山墙上这些S型的回纹镂空设计装饰造型,却将被保留下来,作为标识物。

一个糖罐成了“稀罕物”

从室内的单开门冰箱、28英寸横梁自行车、蝴蝶牌脚踏式缝纫机,到室外的兰溪合作商店、老虎灶……曹杨村史馆带着参观者穿越时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曹杨新村。

近20张老照片,反映了曹杨新村50至60年代的生活概况。老虎灶是当时每家每户都会去泡开水的地方,花上一分钱就能泡上满满的一壶热开水,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众多双职工下班后烧开水的麻烦。

在村史馆一角,曾经满足曹杨新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烟纸店——“兰溪合作商店”的实景布置吸引着不少人驻足围观。兰溪合作商店成立于年,是工人新村里的第一个商业网点——曹杨商场打烊后的接续补充。年6月25日,上海第一家工人新村商业网点——曹杨新村工人消费合作社(曹杨商场前身)在兰溪路号成立。

在玻璃柜台里,飞马牌香烟、毛巾、大白兔奶糖、零拷食用油等当时比较常用的生活物资可谓是一应俱全。其中有一个小时候吃泡泡糖的糖罐,如今已经绝版。据介绍,上海各大展馆时常来借出展陈,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歪果仁”为啥争着做曹杨人?

60年代以后的曹杨新村,各项配套设施都已经相当的齐全。80年代,知识青年回城,为解决这批青年的就业问题,政府在棠浦路设立摊位。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个体经济的体现,棠浦路步行街诞生了第一批个体户。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弄潮儿,在曹杨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与其他居民新村相比,曹杨新村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第一——上海首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据了解,60多年来,曹杨新村已先后接待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外国友人。直到如今,即使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名牌购物街,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地标旅游景点,就靠着这份“原汁原味”,曹杨新村每年能吸引七八千人次的外国友人前来“深度游”。

据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各国友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再限于走马观花,走入百姓家成为新的兴趣点。考虑到这些因素,曹杨新村率先利用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等资源,精心打造“做一天上海人”涉外品牌旅游项目。到居民家中做客、品尝地道上海菜,跟着居民做小笼包、包馄饨,学一套正宗太极拳……这些富有浓郁本土生活气息的活动一经推出,就赢得海外游客的好口碑。

资料:上观新闻

编辑:朱翼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一网通办”老年人利用率不高?

“百家企业天团”联合走秀!

沪上8个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近日授牌

普陀对群租房下“猛药”

你家宝贝可线上预订车辆,更安全更快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