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福鼎·百姓家》
系列人文纪录片
更新ing!!!
本周节目第六集为大家带来的是小笼包据说,这是全中国最小的包子,有人形容它“皮像菊花心,馅似玫瑰瓣”,它就是福鼎的珍珠小笼包。刚出屉的小笼包,热气腾腾,晶莹剔透,一口下去,皮薄、肉嫩、香气四溢。这一口因小而精致闻名的小吃,已然成为福鼎美食的金字招牌之一。
清晨五点,邱世强已经来到菜场,福鼎本地的土猪肉,肉质紧实,是制作馅料的首选。回到家,将猪肉、香菇剁成末,洒上切得细细的葱花,加入比例适当的调料,搅拌上劲。精白面粉加入清水,反复揉搓,揉制的手法和时间都有讲究。只有经验老道的匠人,才能让面团变得无比听话。
福鼎小笼包应该是在多年前,来自福州三坊七巷的生煎包,我们福鼎的太姥山镇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将它改良。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邵永耐
小笼珍珠包就是‘宝贝’的意思,小笼包像我的闺女一样,要像对孩子一样好好呵护它。邱世强
制作小笼包的工具也格外小巧,新擀出的面皮小小一张,轻薄如纸,十分娇气,如果不及时包制很快就会失去弹性。皮一掂,馅一抹,行云流水地捏出一圈褶皱,一个个袖珍包子就此诞生。
褶子讲究的是要均匀,我们正常都在13褶以上到20褶以内。
郭瑞慧
我们的小笼包追求以10克左右为中心点,汤汁含量在百分之十几左右,不超过百分之二十。邱世强蒸制的艺术,让食材的原汁原味得以完整保留。在蒸汽氤氲中,小笼包呈现半透明状,送入口中,鲜美的肉汁流淌过舌尖,质地滑嫩的香菇让肉的口感变得清爽,美味四溢,这是点到即止的惊艳,也是恰到好处的满足。而这一小口浓缩到极致的美味,在三十年时间里经过了无数食客的考验。
他们从小开始吃我们家的小笼包,吃到现在带着他们的孩子过来吃,现在他们也是三四十岁的人了。郭瑞慧
品鉴美食的法则很简单,一口定乾坤,味蕾会在接触食物的片刻做出判断。对于一辈子都在苦心钻研的美食匠人而言,做出美味似乎并不算真正的考验,难的是做出特色,给食客一份与众不同的舌尖记忆。东南名山太姥山,地居海陆之间,百物丰藏,邱世强正在这座名山的古树白茶丛中,寻找自己心仪的食材。
白茶小笼包会产生两种口味,茶叶馅里蒸出来的茶多酚,产生了茶香味,新鲜的茶叶用来垫底了之后,渗透到面粉皮里面,这两种的味道就融为一体。邱世强
福鼎是坛紫菜之乡、栀子之乡,所以我们还有素的小笼包和栀子小笼包,我们把当地的特色特产做成小笼包的一个品类,对外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邱光星
从一款新品到一味经典,需要匠人痴心不改、乐此不疲地反复探索与实践。果蔬系列、蟹黄系列、白茶系列……探索的过程就像是耐心蒸制一屉小笼包,火候到了,味道才对。
邱世强的儿子邱光星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在外从事金融工作的他,偶尔也会回乡看看。在美食的交流沟通中,两代人的观念彼此碰撞、磨合。邱家爷俩儿身上,涌流着一种融洽的父子关系:父亲尊重儿子,儿子理解父亲。
我觉得两代人的想法差异比较大。于父亲而言,对传承的看法他认为是传授和继承,关于记忆方面的内容,而我们对传承的想法更多的是在于传播和承载,考虑把它变成一种文化。邱光星
山之味,厚重醇和;海之味,清鲜可口。小笼包虽然小,却可以装得下福鼎的山海时光,装得下美食匠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一口难忘,是福鼎的味道,也是福鼎的文化。当它走出家乡,跨越万水千山和有缘的食客相遇,人们也许能感知到这片土地上最为鲜活的灵魂。
邱世强说他把自己做的小笼包命名为“小笼珍珠包”是有“宝贝”之意,我们原来不解,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宝贝”二字的内核。“宝贝”二字蕴含了邱世强对小笼包的珍视、对小笼包技艺的精益探索以及对每一位食客的用心与不辜负;“宝贝”二字包含了邱世强郭瑞慧夫妇互相携手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情;“宝贝”二字更承载着邱世强与儿子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以及儿子对父亲努力上进精神的钦佩与继承。通过这集纪录片,我们希望这份蕴藏在珍珠小笼包里的“宝贝之情”也能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吃在福鼎·百姓家》
系列人文纪录片
福鼎依山傍海,山海物产丰饶,为美食烹饪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材料,福鼎小吃品种达种,拥有道国家级、省级名小吃、名点、名菜,还有“中华名宴”香芋宴、“中餐特色宴席”白茶宴。
福鼎美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故事、人文内涵。《吃在福鼎·百姓家》系列人文纪录片由福鼎市融媒体中心和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联合摄制,以协同联动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创作。片子聚焦福鼎日常生活的一食一蔬,每集摄制组都走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美食探寻平凡人家的故事,以朴实打动人心,以情感引发共鸣,综合性展现美食背后福鼎文化内涵、福鼎人的文化肌底。
在哪能看到这部纪录片呢?第一季将陆续推出10集,年12月25日起,每周日晚《福鼎新闻》之后首播,周一至周六重播。“幸福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