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发现上海话里,竟然没有“包子”这个词,所有的包子类食物一概称为“馒头”,比如肉包子就叫肉馒头,菜包子就叫菜馒头,小笼包则叫小笼馒头,等等等等,绝无例外。很多的外地朋友摸不着头脑,“包子”二字,顾名思义,有馅才对呀。但是仔细考证起来,诸葛亮七擒孟获,发明肉馅馒头代替祭祀的人头,馒头者是蛮头的谐音。“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外地的朋友表示赞同这一说法。“不过我们说的馒头没有馅,你们上海人又把没有馅的馒头叫什么?“上海人义正言辞的说”淡馒头,白馒头,干脆叫馒头也行“。而我们这群外地朋友听了也甘拜下风。其实不光上海,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里都没有包子这个词,像上海的”南翔馒头店“,常州的”迎桂馒头店“都是以小笼包闻名,如果你他们店里,在菜单上翻半天也找不到一只没有馅的淡馒头。”迎桂“是一家百年老店,他们的小笼包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当地人吃得最多的是他们家的鲜肉大包。奇怪得很,一说起这种大型的包子再也没有人称它为大馒头了。包子的体积尚在其次,关键看馅的多少。上等的大包以本伤人,那团馅有拳头大小,一口咬下去,还有股鲜甜味的汁水呢。要是小气的店家只放一点点肉,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吃包子了。上海本地的大包子,以”天山大包“为最。从前是”天山酒家“的外卖食物,生意滔滔不绝,后来店铺关店以后,单独变成连锁店生存了下来,至今还是当地的有名小吃。味道也非常不错,总是体积没有”迎桂“的大。印象中江南的传统包子,大小都差不多,只有无锡的”鸿运“大包子。他们家的包子有好多种味道的。出名的有蟹粉,虾蓉,鲜肉,素菜,豆沙,芝麻,菜猪油等七种馅,各有千秋,最最最最特别的是无锡才有的菜猪油馅。又是青菜又是猪油,一点盐也不放,只用大量的糖,有些北方朋友咬了一口就吓得吐了出来。这种吃法,爱的人爱得要死,恨的人死也不会碰,完全没有中间路线。但他们都是属于天下的美味,也是只有东方人才能创造出来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