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下上海,画笔下静默着的上海记忆,无愧于

纪硕鸣

画家朱开荣给我发来了几幅疫情中闭关家中的所绘的画作,大多是上海街角一景。

静静的画面,了无生气。

死一样的静默。

朱教授感概,静默就是人生的阵痛期,换个角度看,城市也可能因少了很多纷扰而显示她本来的面目。

我想说,人生最害怕的是活着,却如逝去般的存在,一座城市不也是吗?

朱教授抗疫中的作品

还是在上海封控前。那一天,坐在浦东陆家嘴街角喝咖啡,抬头仰望浦东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这是一座崭新的城市,我却感觉不出自己身处何方。

去过中国的武汉,或者青岛的某一处,也到过西安、长春。这一幢幢高楼何曾相识,中国的大城市又是如此同质。

童安格一首脍炙人口的“把根留住”:“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每座城市也一样,有它的魂、有它的根,有它的血脉相连。

这些年,沧海桑田,神州旧貌新颜。大上海历经百年沧桑脱胎换骨,不断矗立的高楼令旧上海的痕迹几乎每天都在消声匿迹,小时候记忆中的上海在大开发中被一一吞食了。寻找儿时的城市记忆总会是每个人生的一种思念,最后的怀念,命运就是如此。

有一天,应好友梅教授之邀,来到德荷当代艺术中心的全新空间,观赏水彩画家朱开荣的个展《荣洇》,55幅作品集成的画展,以上海城市脉络、百年变迁的上海建筑,分为《华人荣光》、《摩登时代》、《鎏金岁月》、《城市名片》、《弄堂深深》等篇章,将消失中的上海用画笔一一留下。

被称为魔都的上海,是一座有历史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到曾经租界中梧桐树下的老洋房,每一幢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无处不在的石库门旧式弄堂,曾经的连体别墅,后来成为“72家房客”的经典民居。从小笼包、小馄饨到搭配咖啡的追求,市井平民生活的变迁,却是上海独特海派文化的写照。这当中浸透了上海城市的精髓。

这些年来,朱开荣用他的画笔记录上海,抓住不断逝去的上海风情,让上海记忆不再远去。

朱开荣

所有上海城市时光流失中的风土人情、建筑风貌汇聚的乡情乡愁,都是抺不去的上海记忆、上海魂。朱开荣用他的水彩艺术将这些旧时上海风景,传神般的涂鸦下来。那是上海的记载、上海人的记忆,更是上海的血脉、上海的根。水彩笔下,朱开荣为上海留下的是,极具原汁原味的情怀。

获奖电影《色戒》中,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后,拦了一辆黄包车说“走,去福开森路”。福开森路正是那时武康大楼所在处,如今以武康大楼命名为武康路。

不久前,武康大楼经过了改造,外立面修缮,成为网红打卡地。但上海人怎么看怎么没感觉。武康大楼旁的电线杆全部拆卸,可以一眼望天,却光秃秃的了无生机。有人说,没有生气的大楼看上去像座庙;也有艺术评论家说,画蛇添足,剃胡须把眉毛也剃了。

朱开荣画笔下的武康大楼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电线纵横、电杆树立,生机勃勃。朱开荣说,细节是生生不息,很多时候就是魂,就是根。

曾经几十次来到武康大楼观察,还偶尔看到小松鼠沿着电线上穿行。“上海的魂不是某一幢老楼,而是一个有烟火气、朝气蓬勃的整体”。留下上海的魂才是朱开荣的初衷。

留下上海魂上海根

朱开荣以水彩见长。年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留光忆彩”水彩艺术展上,他交出了二十多张呈现摩登、梦幻上海的画,引起了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