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疫情期间一张图看哭众人幸福家庭,仪

前段时间,一段感人的视频上了微博热搜。

原来,意大利一个11岁的小女孩叫莫妮卡,3月15日是她的生日,可是她却被隔离在家,没有办法庆祝自己的生日。

祖父母为了给她一个惊喜,站在她家楼下高举告示牌,来给她庆祝生日,还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

祖父母在楼下对她高喊:“别担心,还有十天,一切都会结束的。”

这份特别的生日祝福,让趴在窗边的莫妮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也让众多网友纷纷泪奔。对莫妮卡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浓浓的爱,更是难能可贵的仪式感,这份仪式感让她在难捱的疫情期间,度过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独特生日。我想,在她以后的每一年生日,都会想起11岁生日的这一天有多么幸福。

仪式感是什么?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小确幸的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睡觉前,你给孩子的一个晚安吻,是仪式;出门时,你帮孩子把衣服整理好,是仪式;节日时,你给孩子精心准备的礼物,是仪式;生日时,让孩子切下去蛋糕的第一刀,是仪式;开学时,让孩子郑重地给新书包上书皮,也是仪式;把孩子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在某个温暖如春的午后,晒着暖暖的太阳读给孩子听,是仪式。

其实仪式感很简单,就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

每个孩子都会本能的渴望仪式感,过年、过节、过生日、开学典礼等特殊日子的小小的仪式,会让那天变得和其他日子都不一样。

在国外,父母带孩子去看一场歌剧或者舞剧,都会穿上很正式的礼服,也会在出行之前告知孩子入会仪式等,这样一种重视感的存在,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看歌剧或者舞剧的时候才会更集中,更容易有代入感。

这种仪式感会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进而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直至和当时的身份达到最佳。

总之,仪式是让我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

仪式感让生活充满幸福感

记得我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免费社团,我女儿报了拉丁舞。因为是免费的,老师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只是说大家可以选择买拉丁舞服,也可以选择不买,只穿校服就好。报了免费社团的,有一半买了服装,有一半认为反正学不了多久,索性不买了,省钱。

我女儿也买了服装,每到要学舞蹈的那天,她都会早早准备好自己拉丁舞服,期待着能快点放学好参加训练,由此对拉丁舞兴起了极大的兴趣。

穿着整洁漂亮的舞蹈服,给跳舞这件事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学习舞蹈这个项目的重视,仪式感使舞蹈变得有趣起来,练习也不再变得枯燥无味,让孩子带着仪式感跳舞,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storiesand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这些故事和回忆可能很简单,一个小小的仪式就能完成,比如:

每天一家人早起道早安,以及道晚安和亲亲;制造一些只有家人之间才懂的秘密暗号;生日时的一顶特殊的生日帽子;制作特殊的家庭照片册;每年的家庭旅行。

有仪式感的生活,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它的精致,有仪式感的人生,也才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不同,在众多个走过的岁月里,回头看的时候,希望充满的是回忆和难忘。原来除了脚下的土地和眼前的苟且,孩子还学会了眺望星空,吟唱诗和远方。

仪式感能提升个人品味,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仪式感于普通人来说,事关两个方面。

一是习惯:身边有个妈妈,每天早上比孩子早起一个小时,给孩子做各种精致的早餐,朋友圈里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

也有朋友会说,为了做一顿精致的早餐少睡一个小时,我做不到,早餐吃饱就行,我通常都是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买一笼小笼包让孩子边走边吃。

试想一下,前者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早早醒来洗漱完毕,满心期待想知道妈妈今天会呈现给自己什么样的早餐款式,然而吃完早餐幸福地出门,高高兴兴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而后者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可以想象一早起来是如何兵慌马乱,或者会在催促声中急急出门,在路上买上一笼小笼包草草裹腹,食完不知味。好不容易到了学校,也得需要半天才能进入状态。

在这里,仪式感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是告诉大脑,我要开始进入另一个状态了,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自己,从容进入另一种状态中去。

二是品味:“品味”顾名思义就是“品尝味道”的意思,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为一种更广泛的含义。而我们这里说的“品味”,与品德无关,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美国哈佛大脑与行为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研究:

邀请两组小朋友来试吃萝卜,第一组试吃时,要遵循一套仪式:先敲击两下,接着打开小萝卜包装,再敲击两下桌子,深呼吸,最后才能抓起小萝卜放进嘴巴。

而另一组,则没有严格的仪式规定,自己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结果显示,第一组孩子带有仪式感吃萝卜,吃得越多越好,并且沉浸在这样的游戏中。

正如我们中国人喜欢饮茶一样,愿意用一大堆茶具经过一系列程序冲出茶来,一定会慢慢的品茶,而简单粗暴倒入茶叶直接开水冲泡的,一定不怎么在意茶的味道。

事实上,这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实际上就是让人静心的过程。在一套繁琐耗时的动作里,让心思慢慢集中到将要吃的东西或是将要做的事情上面。

如何给孩子创造有仪式感的生活?

仪式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根究底有几点通用的法则,我们来细数一下吧!

l仪式感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很多人都觉得,仪式感就是过精致的生活。比如我朋友圈就有妈妈今天晒娃在鲜花簇拥下弹奏着昂贵的三角钢琴、明天晒带娃去吃一顿豪华的西餐、后天带娃去了一趟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跟她相比,自己的生活真的是太有烟火气了,故而羡慕不已。可是细聊之下才知道,那架三角钢琴是琴行做活动时的噱头,而她的孩子还没有开始报名;那顿西餐是孩子求了好久,生日时的愿望;那个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无非是本地的一个“高仿”处。

事实上,那些朋友圈里天天霸屏的“精致生活”,真实的状态有几个能经得起他人推敲的?

仪式感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而是内心真正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l仪式感像是规矩却又胜于规矩心理学中有一种锚定效应:当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惧时,可以通过一段预测、设想的过程来降低内心的不安。

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心理锚定,给人以确定感和秩序感。

比如日本有一位叫羽生善治的将棋天才,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比赛,都会把行李散乱地摆放成自己宾馆房间里,这样他就会感觉像是待在一个非常熟悉的空间里,拥有更轻松的心情去面对比赛。

这种习惯就像肌肉记忆,能迅速帮助他把精神和心理状态调到最佳预设。

生活的仪式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道门,带来的自我暗示让人更专注认真,也更能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

l仪式感是对逆境生活的不屈服、不将就在刚刚过去的疫情期间,很多家长、老师和孩子被“网课”折磨得几近崩溃,可是有一个家长却在网上晒出他女儿的网课情况,让人十分佩服。

原来,自从课之后,虽然是在家里,但父母还是要求孩子每天穿戴整齐、背上书包。然后,会像送孩子上学一样,把孩子送到书房门口,孩子在里面完成老师要求和自己规划的学习任务。中午休息和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孩子从书房里接出来。

在这对父母眼中,仪式感是对逆境生活的不屈服,也是对懒散生活的不将就,这样的仪式感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敬畏感,也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动力。

真正有仪式感的人,是能把烟火气的人生,也过成了诗和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