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蔺面食集萃

古蔺面食集萃

代元兴

面食即主要是用面粉制成的食物,是我国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面食大约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两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小麦是我国的传统农作物,据考古发现的碳化小麦测定,在我国北方种植历史起于公元前年以前。大概于汉代后才向南方地区推广种植。面食就更加丰富起来,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含面条、馒头、花卷、油条、烧饼、饺子、包子、混沌、麻花、面包及各种烤饼。面食在漫长的发展和繁荣历史中,古蔺的面食也独具特色,表现为一道亮丽风采。小作收集整理,以此给大家分享。

01

古蔺面

人人都说古蔺面好吃。煮熟过程不易浑水,食时不吸汤而黏坨,爽口出味。慢慢地古蔺手工挂面畅销半个省,获中央电视台《食尖上的中国》Ⅱ专题报道宣传。古蔺面真还成为了我们古蔺的著名地理标志产品。一些年来,我们常常给成都、泸州朋友带去作为随手礼品,成为大家喜爱的美食。

其实,我们并没有生产多少小麦,面粉加工厂早已停止生产面粉。全靠外地运进面粉加工挂面。大概得益于古蔺矿化度极高的水质、恰当的碱度配方、浅度微发酵状态的揉面力道,以及低矮干热河谷地区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的特殊气候环境。造就了古蔺面的优秀素质和品性。

记忆中,古蔺面也应该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蔺以前大量种植小麦,有面粉加工,加工方式是水碾子冲动碾子将小麦磨碎后,“打箩櫃”筛分并重复操作加工。我们在椒坪河蒋家堰磅看过。碰撞得乒乓作响,呼叫人都听不见。后来才发展到电动机传动双滚碾压磨粉机,筛分六次的加工方法。以及最高级的县粮油加工厂的面粉流水生产线。

记得文革中期,粮食计划供应,我们在农村食用小麦就是兼在米饭中叫“麦米饭”,或用石磨磨成连着麸皮一起的麦粉,拌和后用桐子叶包的“麦生粑”、麦粑或者甑口上蒸熟的“麦螺丝”。要吃一顿面是略微稀奇的美食。传统习惯是端午节吃面。

那时在端午节前“擀面”,农村的要先去排队磨面称为“打灰面”或者发音为“粜灰面”的“换灰面”。然后再排队“擀面”。我们居民仅按计划买灰面、擀面是要排队的。按供应买来面粉,到面条加工点“擀面”。不论是擀碱面、还是鸡蛋面、鸭蛋面。首先,看着称重、加水、和面、揉面,还必须帮着摇擀面机。压面皮两三次后的切面程序,要求摇得飞快,少年朋友不许操作。待切好挂在在小竿上晾干后才收存。大概称为挂面就是因为这样命名的。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个小时。

记得邻居钟泽尧伯伯家专业擀面,白面板,白围腰,白袖套,碱水缸钵,压面机。他很讲究揉面力度和卫生,加水和匀后,轻轻揉。曾亲自给我讲:离开做面工位后回来,必须先洗手,保持清洁卫生。尤其是夏天不能用太大的力量,不能让手背冒汗,更不能满头大汗。“不能让客人吃面时,吃我的汗水”。让我们监督,我夏天常常看他的手背都是干面粉,没有湿痕。天呀!何等的人品和手艺。

手艺人、工匠人的敬业精神让我至今难忘,敬佩深深。

如今看着大街小巷的面馆,以及我们每一个家庭,各种如豆汤面、臊子面、素面、炖鸡面、酸菜面、豇豆面、肉丝面、猪肝面、肥肠面、羊肉面、牛肉面,燃面、凉面、抄手,人们吃得热气腾腾或鲜香爽快的时候,加工、经营者背后那熬更受夜、加工备料的辛苦,常常隐没在热闹喧哗与喜笑颜开之中。

现在,当我们在外出中发现有销售“古蘭手工面”及产地为江阳的“古蔺手工面”时,不禁哑然失笑,连这个也有假冒……?

古蔺面的风采之处,还有机制面品种中的宽面,水面中的刀切面、刀削面、头削面。

应该特别记一下的是“烩面”:水面做成小面块,好像是水煮后,舀入炖好的猪肉海带肉汤之中,鲜面、鲜肉、鲜汤之味的结合,让人大有解馋之感,直喊爽气。过去县城上餐厅每天要销售两黄桶以上,现在只有在红白喜事上请求厨师专门制作品尝了。

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