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竿巷讲述700多年运河文化大众日报

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本报记者姜国乐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范培倩

4月9日午后,济宁城飘起了绵绵春雨。折伞“撩开”雨帘,记者沿着穿城的老运河走进了有着多年历史的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竹竿巷。蜿蜒数百米的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店铺门楼,茶坊酒肆,建筑格局古朴雅致、小巧玲珑。乌瓦粉墙的砖木结构,清一色的旧式门板店面,庄重老式的木质柜台,一个檐角、一扇格窗、一块店号牌匾,在细雨的“伴奏”下,似乎在将运河之都的故事娓娓道来。

因竹器产业闻名于世

“竹器店!竹器店!店面两间,三人干活,切莫偷闲,八口之家,不愁吃穿……”在竹竿巷社区居委会的正对过,干了40多年竹器营生的张步生唱起了当年生意鼎盛时期的顺口溜。老张主做蒸笼,大的可蒸馒头、大包子,小的可蒸小笼包。“虽然竹蒸笼能吸水,蒸出的馒头也香,可现在一天平均只有两三笔交易。”老张说,因为靠纯手工、没法量产,很少有人光顾他的小店。“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编两个小筐,就能保证一家人不愁吃喝,我靠着这门手艺把两个儿子养大成家。”他说,尽管赚的钱仅够租房的房费,这么多年来,老张依然没有离开这里,“舍不得这门手艺,舍不得竹竿巷里的味道”。

济宁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竹竿巷是伴随着运河的畅通应运而生,源于元代,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老张也成了这段历史中的一分子。经历史的沿革和变迁,竹竿巷长街由纸坊街、纸店街、汉石桥街和小竹竿巷四条街组成,西到任城路,南到圣泰桥,全长米。

竹竿巷是一处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济宁著名手工业作坊区,也因竹器产业的经营而闻名于世。光绪年间,竹竿巷有较大竹业店铺作坊37家,民国年间有家,新中国成立后有家。改革开放后,竹竿巷经营的商品种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单一经营竹器业发展成为融竹器、木器、杂品、百货、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品类的经营格局,从业人员达到余人。竹竿巷作为济宁城区的代名词,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闻名鲁西南的知名街巷品牌,它见证了运河的兴衰,见证了济宁城区的发展。

小桥流水,枕河人家

“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江南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济宁城慢慢浸染开来。竹竿巷作为济宁手工业最集中、商业最繁荣的地段,成为济宁江南水乡风格的典型代表。随着竹业的发展与繁荣,沿街竹业店铺向东延伸,折南而行,东端顺河一转形成了角尺形,纸店街、汉石桥街和纸坊街首尾相接,店铺鳞次栉比,在拐弯处耸立的金碧辉煌的东大寺,其建筑风格列居全国五大清真寺之首,乾隆皇帝亲赐玉匾,并在此留下美丽的传说。潺潺的流水、玲珑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拱桥,加之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济宁城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小苏州”。

竹竿巷里的房屋是顺河而筑,街道也是随河而弯曲。沿街西侧的店铺,大都是2层的抬梁硬山式楼房,前出抱厦(卷棚),明柱承托,店后院落布列着居室、作坊、库房、灶房,即所谓“前店后作坊”。房屋节奏紧凑、方便实用,这种门前交易、后门泊船装货的特征在北方怕是不多见的。

河与街巷之间,有诸多与之垂直的小巷,如清宁巷、永丰巷、绳巷、清平巷等,全部通到运河岸边的码头。平面上看参差进退逶迤蜿蜓,立体上看高低错落跌宕起伏,假如你从高楼俯瞰,它与东大寺一起,构成了一龙形建筑,当地百姓叫“老龙戏水”,东大寺为龙头,龙头扎进大运河,形成青龙戏水,弯曲悠长的竹竿巷为龙身,左右各小巷——清宁巷、永丰巷、打绳巷等为龙爪。据说巷深处原有水井,不为取水,而是作为“水钉”钉牢这条巨龙,以免其汲了水腾空而去带走一方风脉。如果把东大寺看作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东大寺向西、向南两条蜿蜒街道就像两条龙体,与东大寺恰恰构成二龙戏珠。

运河文化和济宁历史的见证

竹竿巷是济宁悠久历史的见证。竹竿巷是伴随着元代运河的开凿和全线贯通而出现,运河南通余杭,北连京津,给毛竹的运输带来方便,竹业客商赴江、浙、闽,湘、桂山区采购毛竹,沿运河来济宁,在河岸上堆积如山。漕运的畅通带来济宁货畅其流、商贾云集的景象,河上漕船、鲜船、快船、马船、供船、巡船、盐巡船和民间商货船穿梭往来,漕船的锣鼓声、卫丁的叫嚷、纤夫的号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方的皮毛、药材,南方的丝、竹、茶叶、陶瓷沿运河而至,鲁冀豫皖上百县盛产的粮、棉、油装船外运,南北商人汇聚于此。济宁城内先后有九个省的商户建立了七处会馆,均布局在竹竿巷周围,呈现出“通渠要道、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

至新中国成立前,济宁的竹业发展到极盛时期,此时的竹竿巷,除了五户较大的竹货行外,还形成了“祥太”“顺兴”“太茂”等多家有名的店号和竹器作坊。但是,在兵匪横生的战争年代,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再加上运输困难,原材料匮乏,销路受阻,不少店铺作坊歇业停产,竹竿巷陷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些较大的店铺开始用机动舶船拖来大批毛竹。兖济铁路修复后,江南的毛竹沿津浦线转兖州来到济宁,至此,沉寂了多时的竹竿巷又渐渐“苏醒”过来。随着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竹业生产的匠人开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年,在小集体互助组(生产组)的基础上,个体经营竹业的店铺作坊联合起来,建立了建新、红光、黎明等竹器生产合作社,后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竹器合作社。年,第一竹器社改名为建新竹藤厂,随后第二、第三竹器社也先后迁出竹竿巷,分别改为锯齿厂、仪表厂。从此,竹竿巷的大批竹器店铺不见了,仅剩他们开设的门市部和个别的小竹器作坊。后来,一大批百货经营商户进驻竹竿巷,促使由单一品类的专业特色街衍变成一条多品类、多业态、多经营方式的综合商业文化特色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济宁人开始改造自己的城市,将竹竿巷街区内极具文化特色的大街小巷进行了改造拓宽,对纸坊街、纸店街和汉石桥街原本的青石板路进行了改造。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当地从尊重历史、活跃文化、促进文化经济发展这一思路出发,注册了“运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并确立了“济州古城·运河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对竹竿巷、清平巷、运河南岸街外立面和道路景观进行了改造,让市民和游客又重新领略到了它昔日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