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争了,上海头号名点心就是它澎湃在线

                            

原创李斤欠斤欠上海市民生活指南收录于话题#魔都小吃研究所13个

有一个上海话的谐音哏,流传了很多年。

地铁安检员用沪语播报:“来来,双肩包过一过。”排队进站的上海阿姨一边嘟囔:“现在哪能噶严格?”一边放下咬了一口的生煎包,进了安检传送带。

上微博搜索“双肩包”和“生煎包”谐音的时候,你会发现,连著名北京人大张伟都知道这个,可见流传范围之广,以及生煎这个食物的知名度。

实际上,上海人说生煎的时候,要么叫“生煎馒头”,要么就叫“生煎”,世界上本无“生煎包”这个说法。

所以,这个笑话很可能并不是上海人的原创。

但这无关紧要,我们今天要论证的事实是,生煎才是上海头号名点心,并已强力输出到地球各地,在各种市区滋滋冒着热烈的油香气。

生煎馒头是上海小吃界顶流,这话是我们随便说的吗?当然不是!

先上硬核数据说话。

年世博会前夕,《东方早报》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访问了名上海市民。

“最具上海特色小吃”这一选项,生煎馒头以59.68%的获选率,打败了小笼,高居榜首。

又有国庆假期,饿了么统计了一组全国范围内的数据:

10月1日至3日,上海的生煎、武汉的热干面、西安的肉夹馍销量最高,其中生煎三天内有超过11万人次下单。

请注意,三天内被吃掉的这起码几十万只生煎,仅仅是外卖数据而已。

裹着汤汁肉馅的

生煎馒头

是上海小吃头牌

在文化层面,生煎馒头的顶流论也是掷地有声的。

在上海一众本土美食家的心目中,生煎才是永远的白月光。

“生煎最能代表上海的小吃风味。”市指的老朋友沈嘉禄老师如是说。

“从理论上说,生煎馒头堪称上海点心的代表。”这是西坡老师说的。

“其他馒头外地许多地方都能寻觅其踪迹,唯独这生煎馒头只有阿拉上海才有。”江礼旸老师发言。

讲到这里,其他城市的朋友可能会有个困惑——你们为什么一直在说“生煎馒头”,而不是“生煎包”?

这里有必要提一嘴,在上海传统叫法里,是不讲“包子”的。

在游客众多的豫园

不乏“生煎包”这种叫法

但上海人叫它“生煎馒头”

小笼包菜包肉包都有一个更加本土的名字:小笼馒头、菜馒头、肉馒头。

生煎也不例外,根正苗红的叫法就是“生煎馒头”。

年出生在小东门旧式里弄的郎海宝说,他小时候,老城厢的点心店里,清一色叫“生煎馒头”。

不少卖生煎馒头的点心店里,挂牌上写的一般是“生煎馒头”或“重油生煎”。

“生煎,本来就重油。”他说。

可能“重油”二字对现代人来说过于心惊肉跳,现在没哪家卖生煎的店敢采用这个别称了。

言归正传,“小吃界顶流论”,我们算是立住了。

马上新的问题又来了,生煎馒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弹幕里小杨生煎派和大壶春派永远在吵架?

关于上海生煎的起源,媒体报道里出现最多的,是大壶春的前辈萝春阁。

大壶春第二代传人沈双龙年接受《新闻晚报》采访时说:“上海最早的生煎应该是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萝春阁,创始人来自江苏丹阳。”

到年,“萝春阁”创立者的侄子唐妙权另起炉灶,开出了大壶春。

根据这一时间脉络,不少美食专栏作者推测,上海的生煎馒头应该是来自于江苏丹阳。

但我们考古发现,这一说法其实还不够准确。

在年的《新民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九一零年上海小吃价目表》,里面记载了距今年前的上海小吃价格。

年9月17日

《新民晚报》上的

一篇小文(图右)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肉面鲍鱼面鳝丝面、阳春面糖炒栗子外,还记录着“生煎馒头每只五文”。

多年前的生煎到底是本地发明的,还是外来流入品?我们已无从知晓了。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萝春阁创立之前,生煎馒头就已经出现在上海街头,成为本地的民间小吃。

不过萝春阁这条线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根据报道记载,萝春阁创始人来自江苏丹阳,并且一直采用“半发面”的做法(薄皮汤汁多的小杨生煎同款做法)。

这种皮薄、皮冻足、多汁、开口朝下的工艺特色,也被称为“扬帮”流派。

小杨生煎

采用“半发面”做法

生煎开口朝下

而萝春阁的“后辈”大壶春采用的是另一种工艺——“全发面”做法,特点是皮厚、咬劲足、汤汁少、开口朝上。

经过80多年摸爬滚打,这种独特工艺早就赢得了“本帮”流派的名号。

大壶春

采用“全发面”做法

生煎开口朝上

现在上海市面上的生煎其实是“扬帮”流派占了主流,但“本帮”流派没有消失。

除了大壶春,我们又在豫园商城找到一家叫老桐椿的店,也采用本帮做法。

老桐椿正对着九曲桥,店里专门做生煎的师傅叫董得地,七八年前,他跟随老一辈生煎师傅李一峰,学了一年多怎么做生煎。

“我学到的是传统的全发面工艺,面粉酵母猪油白糖,加水揉到一起,面发好后要醒一下,做出的生煎皮比小杨生煎更厚一点,口朝上。”

生煎包好后,入油锅大火煎,加(生煎)三分之一高的水,转动铁锅使油水混合均匀。

老桐椿的生煎

沿袭本帮做法

采用“全发面”工艺

十分钟后撒黑芝麻,转小火再煎十分钟,水产生的蒸汽把它蒸熟,出锅时撒葱花。

馒头在入油锅前,底部会先蘸一下蛋清和白芝麻。一下油锅芝麻就开始爆香,全程噼里啪啦油香四溅。

不过纵观生煎进阶的时空线,撇开大壶春这家祖师爷,生煎的品牌化之路是从90年代那会才起步的。

在郎海宝的印象里,90年代之前,上海滩做生煎馒头的,名气响的非常少。几乎都是生煎摊,弄堂口饮食小店门口支个炉子这种。

可能因为生煎实在太大众太民间了,那时生煎摊在市区遍地开花。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汕头路生煎了(舒蔡记前身)。

大概在年,广西中路汕头路口上开着一个临时生煎摊,传统做法,个子不大,白汤,底板厚实,硬、脆。

这家生煎摊一开出就影响广泛,一骑绝尘。

老板娘蔡方英早上5点出摊,10点就收摊,摊头前永远在排队,人手一个钢宗锅子或者碗盏,伸长脖子等着。

“到汕头路吃生煎去”简直可以列入当时的上海闲话语录。

汕头路上舒蔡记

人头攒动的景象

后来汕头路生煎搬了好几次家,年兜兜转转又回到汕头路,有了正式的门店,取名“舒蔡记”。

之后又辗转搬家、开分店,但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打开点评网,在很多舒蔡记多年忠粉心目中,当年的汕头路生煎永远是生煎馒头天花板。

舒蔡记浮浮沉沉期间,生煎的故事生出了另一条分支。

年,吴江路上开了家小杨生煎,一夜爆红,天天大排长队,当年的网红头牌打卡胜地无疑了。

如今小杨生煎

已遍地开花

出现在各大商场里

由于楼面很小,每天吴江路上都呼啦啦站一堆人,手捧滚烫的生煎,面红耳赤吮吸着滚烫汤汁。

年出生的汤徐亮是典型的上海小囡,生煎馒头从小就是他双休日绕不过的早点。

当年他也无数次手持吴江路“站票”,在人挤人的马路上满嘴油吃生煎吃到大快朵颐。

年,老卢湾的老饮食店丰裕,创出“丰裕生煎”品牌,到年就开出了八家店,家家排队,生意兴旺。

丰裕生煎

也是上海一家

老牌生煎连锁店

东泰祥、飞龙生煎、阿三生煎……这些名头响当当的生煎店也一个个冒出来了。

在品牌化的道路上,原本开在路边摊小吃街的生煎馒头飞速进阶,“上海点心一张名片”的属性越来越强。

当然,其中的佼佼者,仍然是大壶春和小杨生煎两块牌子。

两家都把“上海生煎”做成金字招牌,舞到了海外。

在小杨生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