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珍珠元子小吃餐厅

珍珠元子是一道特别的川味米食,因其表面裹着一层糯米,蒸熟后米粒圆润饱满,晶莹光亮,态如珍珠,故名。同时,“珍珠元子”又是早年成都一家著名饮食店的招牌,以制售珍珠元子、叶儿粑、八宝饭和小吃筵席著称。

珍珠元子

珍珠元子的特别之处在于拥有川菜大菜、川味席点、川味小吃三重身份,其名最早出现在一百八十四年前成都一张川菜席单,存于李劼人外家的一本旧账簿中,多年后由李先生复抄辑录下来,今方有幸目睹。

该单为年李先生外家办理白事时宴请知客所制,珍珠元子位列九个大菜之中,与刺参蹄花、鱼肚、洋菜鸽蛋等一起组合成一桌规格颇高的清代川菜筵席。

虽不知详细制法,但珍珠元子在当时成都人心中的地位一目了然,清末的《成都通览》再次印证其大来头,傅崇矩将珍珠元子收录于席桌甜菜品类中,与燕窝鱼翅、鸡鸭鱼虾并归筵席大菜一目。

清代川菜席单

传统川菜筵席通常由冷菜、热菜、点心、饭菜、小吃、水果组成,热菜又称大菜,为整席核心部分,包括六至九个名菜,其中至少有一个甜菜。依李、傅二先生所记,可知珍珠元子应是早期川菜大菜之一。

筵席中的点心初为单上品种,以供客人食用或打包带回家,后渐改为随大菜合上,与主菜融为一体。清末民初时期,珍珠元子就常以席点身份呈现,作为调和滋味,融合口味的席间甜点,灌县(今都江堰)厨师张合荣便是制作此品的行家。

张合荣擅长白案,尤擅珍珠元子,民国初年始在成都忠烈祠东街摆摊设点经营。忠烈祠原为明代都会府,清季称万寿宫,民初改祭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忠烈。该区有一个规模很大的旧货市场,每日商客络绎不绝,张合荣珍珠元子的生意亦日趋兴隆。

50年代棉花街,修建东干道之前

年,有了一定积蓄的张合荣正式在忠烈祠西街置办铺面,开办珍珠元子饮食店,售卖珍珠元子、八宝稀饭等风味食品,珍珠元子也从筵席点心摇身一变成为川味小吃,招徕八方食客。

当时成都地区有一款名叫酒米馍馍(又叫珍珠馍馍)的民间小吃,用糯米加籼米制皮,以红糖或煮茸的红豆做馅,同珍珠元子制法相似,但做工粗糙,皮厚馅粗,口感较差。

张合荣的珍珠元子沿用席点制法,精工细作,广增口味。选用上等糯米煮至九成熟,趁热加鸡蛋、豆粉、白糖拌匀成胚——后小吃店改用上等糯米和大米按约三一比例,经清洗、浸泡、磨浆、吊浆等工序制粉——或包入洗沙、玫瑰、麻酱、黑芝麻、枣泥、桂花与化渣冰糖、活油(即化猪油)拌和的甜芯子,或包入鲜猪肉、金钩、云腿、口蘑等加料炒制的咸芯子,包成有两三个普通汤元大小的大号汤元,裹上泡涨的圆糯米粒,上嵌樱桃一瓣,上沸水锅蒸十五分钟即熟。

珍珠元子

成品外层米粒色似白玉,樱桃红如玛瑙,红白相衬,丰腴诱人。元子软而不塌,入口滋润细软,皮薄馅香,糯不粘牙,甜馅甜而不腻,咸馅咸鲜酥香,再配上一盏川西红白茶,更为清爽适口。随着熙攘食客广为传播,珍珠元子渐成蓉城一绝。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合荣将店交由其子张光礼及媳妇周国荣经营,年公私合营后与永祥甜食店合并于棉花街,另增一款川味传统米食叶儿粑,仍挂珍珠元子招牌。六十年代初,张光礼调至郭汤元工作,店面迁至西郊花园青羊宫,由老技师邓祖成主理。此后又先后迁至春熙路南段、提督东街等处经营,直到年才在东风路一段大慈寺旁焕发新生——即后来的大慈寺路73号。

新开业的珍珠元子店为一幢古典二层小楼,构造极富中式风韵,花窗飞檐,雕梁画栋,玻璃瓦朱梁玉砌,门头为老成都名家李半黎手书黑底金字招牌,厅内上吊水晶灯,下陈黑漆桌,墙悬名字画,分外古朴典雅。一楼为零餐散座,二楼经营小吃筵席,设有贵宾接待室,布置得更为淡雅,可承办中高档宴会,特级面点师刘俊林在此任经理。

珍珠元子小吃餐厅

珍珠元子、叶儿粑、八宝饭是该店三大镇店品种,此外还集中供应一批川味名小吃,包括夫妻肺片、樟茶鸭子、凉拌鸡丝、小笼蒸牛肉、蛋烘糕、白蜂糕、银耳羹、白果羹、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小笼包、鲜花饼、萝卜饼、凉糍粑、蒸饺、烧麦。

小碟小碗,每盛不过一二个,琳琅满目,花样多达数十种,样样精致可口,每人花上十至十五元,便可一次性品尝12到18种川味小吃,特别为来蓉旅客之便宜,时常食者如云,座无虚席,堪为胜景。

叶儿粑

八十年代中后期,成都饮食公司曾在梓潼桥正街设点经营珍珠元子等品。年11月,由成都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天府食品博览会在红光副食品商场举行,珍珠元子和叶儿粑双双荣获金奖,并被评为成都名小吃。年,珍珠元子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九十年代末,珍珠元子店因城市建设歇业,曾经的川味名店、川味名小吃,珍珠元子至此消失。

八十年代川味小吃席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百家号:川味龙门阵

#吃在成都#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296.html